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0-02-05
字体:
分享到: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廖敏县长委托,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我县在困难中奋起,在危难中崛起,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严格执行灾后重建规划,紧紧围绕“面向四川、服务全州,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羌禹生态文化体验区、防减灾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切实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牢牢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乘势而上铭恩奋进,圆满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重建加快推进、经济复苏发展、社会保持稳定民生不断改善

的良好局面。

2009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4.04亿元,同比增长63.7%其中,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33亿元、15.92亿元、6.79亿元,同比增长5.0%、111.2%、15.0%。人均生产总值22263元,同比增长62.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66.2:28.3,全县经济实现艰难性增长,正逐步进入产业全面恢复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期。

一、 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认真按照“遵循规律、以人为本、优质高效、加快发展” 的重建思路,牢固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广东对口援建的鼎力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灾后恢复重建高效、优质、快速推进。

大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以“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从组织、引导、监督、服务等方面着力,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等难题入手,强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除因规划设计调整、重点工程建设、工业园区迁建、地灾避让安置等需二次搬迁的1655户计划在春节前全面完工外,其余全部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需维修加固的5495户全部完成,需重建的4487户已全部开工,完工3723户,完工率为83%,建成廉租房688套。发放农房重建补助资金3.75亿元,发放农房重建委托贷款3.17亿元,拨付城镇居民住房补助资金6115.83万元。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设施,规划重建的28所学校已开工24所,竣工18所,完成投资7.67亿元。规划重建的23个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工18个,竣工11个,完成投资1.89亿元。109个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已完成31个。有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在135个自然村、组安装直播卫星接收系统1450套,恢复广播电视光纤30余公里有线电视用户6500余户。文化体育设施快速恢复,县体育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个村(社区)活动室已投入使用。供电、供水、市政通讯、计生等公共设施逐步恢复覆盖城乡。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功能提升,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70条400公里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建成客运站5个。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和映秀大桥建成通行,映秀至威州高速公路全面开工。汶川至主寺、汶川至尔康、映秀至小金漩口至三江、友谊隧道至映秀(粤汶路、百花大桥正抓紧建设。县城自来水厂和乡镇集中供水设施竣工投运,投资6940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农村畜安全饮水问题。

大力推进产业恢复发展。科学合理调整漩口和水磨工业园区布局,加快推进广东·汶川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阿坝铝厂等重点企业恢复扩建,映秀湾、福堂、太平驿等骨干电力企业和24座小水电站恢复发电,恢复装机容量89.3千瓦,220KV二台山至太平驿二台山至堂坝输电线路提前完工投运37户规模以上企业34户已恢复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27.15亿元,同比增长54.6%;实现增加值8.16亿元,同比增长56.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跟踪落地,29个项目有23个落地,计划总投资24.3亿元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漩三环线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圈,着力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全县已恢复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引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种养业大户100余户,特色效益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预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3338元,同比增长19.6%。紧扣“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江水乡藏寨五星级大酒店已启动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古羌文化节暨首届甜樱桃节,全力打造震中汶川、震源映秀旅游项目,积极创建映秀AAAAA级旅游集镇和威绵片区AAAAA级羌禹生态文化体验区。全年接待游客85.8万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9亿元,同比增长24.4%。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坚持把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抓手,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实施方案,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管理使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估算总投资221.77亿元的501个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含城乡住房),2008年10月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17.2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2.9%,开工280个,开工率为55.9%,完工81个。总投资9387.5万元的31个扩大内需项目,已完成投资3151.1万元。全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8.4倍,拉动了县域经济

的快速增长。

大力推进城乡建设。按照“一心两廊四区”城乡体系规划,

抓好“3+1”规划编制,严格规划执法,加快组团式、生态化城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魅力乡镇,城镇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品牌初步显现,三江乡、雁门乡、克枯乡、卧龙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原则,完成县城规划拆迁面积54万平方米,妥善安置拆迁户948户。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援建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机遇,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重点突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以片带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人工修复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破碎山河大绿化,重建公益林9000亩,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义务植树18.7万株建成 “震中纪念林” 512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完成国道213沿线、漩三环线绿化规划实施和第四期沙化土地调查,整理复垦灾毁土地62886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平方公里投资1.25亿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工程正抓紧实施,完成11个乡镇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和5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快城镇绿化建设,城市绿化率达30.4%,城乡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建设。按照“预防为主、合理避让、保障安全、重点整治”的要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全县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编制完成了《汶川县地震小区划》,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均按9度设防8级震标准建设,各乡镇均建有避灾场所,全县建成避灾场所面积5万平方米。加大险段河堤治理力度,维修加固和新建防洪堤34公里,清理堰塞体11万立方米,疏浚阻塞河道土石方49万立方米。实施27处重大地质灾害、100余处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避险搬迁400户,跨区域外迁安置145户。

大力推进财税金融工作。积极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依法应收尽收。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和民生工程支出需求。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69万元,同比增长66.2%;完成国地税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22.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6%。加强银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扩大投融资渠道,组建汶川羌禹、禹城城投等九家投资经营公司,成功申请农行50亿授信。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合法债权,积极主动帮助企业核销、减免因灾损失贷款本息3.91亿元,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67亿元,比年初增长48.2%,各项贷款余额17.38亿元,比年初下降18.2%。

大力推进对口援建。加强与广东对口援建方的沟通协调,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完善机制,强化服务,营造“川粤同心、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广东省援建项目估算总投资82亿元,开工率为99%,完工率为58%,完成投资55.56亿元。汶川县与广东共同举办了“新学校新未来”、“新家园新希望”援建主题活动,实现了援建学校整体项目和十大民生工程提前交付使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广东坚持援建工作 “决心不变、力度不减”让我们倍受鼓舞,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的务实精神和着眼长远的取向让我们倍增动力。

大力推进精神家园建设。坚持精神家园重建和物质家园重

并重,注重宣传引导,传承民族文化,倡导感恩文化,高标准、

高起点推进精神家园重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为祖国喝彩”、“感恩之旅”等文艺展演20多场次,羌年列入首批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禹神话”、“羌族推杆”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心理重建,通过培训疏导、咨询服务等形式,抚慰心灵、安定人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广大群众过上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推动灾后重建的强大精神动力。情系台湾同胞,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募集救灾资金50余万元,支持台胞抵御风灾重建家园。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切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0个、州县级文明单位161个。

二、社会事业管理常态便民

教育事业发展恢复常态。以“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水平”为目标,在广东省的大力援助下,实现了基础设施大发展,教学设备大更新全县13000余名师生提前安全返乡复课。加强师资力量交流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09年,普通高考升学率为73%,超省平均升学率14.0%,继续保持教育在全州领先地位。加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县寄宿制学生8252,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10288,资助经济困难家庭高中生2048接收了129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招收特殊教育学生48,升入藏区“9+3”免费职业学校682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助学成效明显。按照先兑现、后完善、再规范的工作步骤,及时兑现教师绩效工资。普九债务3329万元全部核销化解顺利通过州级考核验收。

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便民。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恢复,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医疗应急处置,免费对重点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甲流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全县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加强结核、大骨节病等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中羌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建立完善科技信息网络,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工程,建设猕猴桃、中药材等科技示范园2700余亩,引进果蔬等新品种112个,发展科技示范户81户,促进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生产恢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灾后科学重建专家咨询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智力支持维权宣传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抓好科技项目申报,积极搭建企业技改引智、引资平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人口计生工作成效突出。坚持“三为主”,认真落实“三结合”,积极开展地震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免费服务,及时兑现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少生快富独生子女奖励等各项利益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育观念,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4.7,同比下降9.24,出生性别比趋于合理。

广电、文体等社会事业恢复发展。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完成公益性放映1200余场,积极开展“5.12”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开设“重建进行时”、“劳模风采录”等10余个新闻专栏,制作《崛起的汶川》等专题片20余部,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创新。加大地震遗址保护和文物清理征集力度,启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工程,将9处地震遗址、遗迹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率达84%。加大“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组织开展美术、书法作品创作,《羌族文学》办刊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篮球、锅庄等群众性竞赛,提高了群众身体素质,展示了群众的精神风貌

《汶川县年鉴》(2005-2008卷)即将出版,《汶川县抗震救灾志》正抓紧编纂,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顺利推进,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任务圆满完成,邮政、气象、保险、对台外事侨务、无线电管理、保密、供销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三、民生优先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等“八大民生工程”。发放农资综合直补317.98万元,粮食直补33.79万元,良种补贴42.2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199.85万元,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补贴216万元,退耕还林补助1750万元,特殊党费援助农房重建 5275.9万元,让农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省启动因灾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企业困难下岗职工、因灾生活困难群众、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劳务输出31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3944人,实现劳务收入9412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6603个,及时核发岗位补贴2000余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4942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30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发放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60万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298人,工伤保险参保8120人,生育保险参保3599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2343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城乡医疗救助1978人次,支付救助资金716万元;纳入城市低保7.25万人次,月人均补差150元;纳入农村低保 31.11万人次,月人均补差72元。建成两所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和大骨节病人10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82.8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63848人,参合率94.8%,补偿34959人次873万元。加强劳动关系处理协调,帮助民工追回拖欠工资近2000万元,受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68件,协调裁决经济补偿金4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按照“四保一储备”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7元,同比增加2019元。

积极争取中国红十字总会社会各界援资金慈善捐款,募集款物3.52亿元,用于学校、农房、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和扶贫、救灾、安老、助孤、扶残等慈善救助工程。

四、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按照“专项规划、专人管理、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专项督查”要求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着力解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污水乱流、违规乱建等问题,拆除违章建筑2645处,规范旅游厕所27家,统一店招660处,清运垃圾9000余吨清理沟渠、水塘3.7万平方米,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坚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市政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投入资金2643万元,切实抓好道路、给排水、城市绿化等建设,修复、新建城区给排水管网221公里,恢复、新增绿地3.2万余平方米,规范停车场、修车点30余处。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恢复垃圾处理设施3000余个(处)。加强商贸设施建设,修复受损市场4个,规范商铺摊位850余个,方便了群众生活。

加强宣传动员,努力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质,积极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引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持久开展。

按照“自然院落布局、民族建筑风格、交通布局合理、功能配置完善、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以“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为抓手,精心编制村庄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完成民居风貌改造4426幢,“四改两建”5899户,藏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取得实效以“一中心、五畅通、九配套”为目标,加快老街、东界脑、三官庙等11个灾后重建示范村建设,以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五、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运输、工矿企

业、危爆物品、公众聚集场所、旅游市场、学校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被州评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先进县。健全应急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加大“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防范力度,实现“三零”、“三无”工作目标。深化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大警务”,建立县、乡、村、户四级治安防控体系,成立应急处突大队,积极开展净化重建环境活动,严厉打击沙霸、路霸、村霸和黑恶势力等刑事犯罪,全县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41起,侦破91起,摧毁犯罪团伙15个,查处违法犯罪人员251人。加强群众和信访工作,处理来信来访3016人次,信访案件办结率77.3%。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基层“两所一庭”建设,已建成司法所11个人民法庭2派出所12个。

实施“万村千乡” “便民连锁”市场工程30家,加大食品、药品、农资、物价、工商等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商业欺诈、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兵役、预备役工作和全民国防教育,强化民兵队伍建设,启动民兵社会治安整体联动工程,成立常态民兵应急分队,实行联防联治,积极参与藏区维稳、重大事件安全保卫及环境综合整治,应急维稳、安全保卫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双拥

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六、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行政理念,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议案、提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跟踪督办,办理人大议案46件、政协提案47件,办复率为100%。健全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积极推进“会前讲法”试点工作,创新对口支援、政企合作等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灾后重建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抓好政务服务中心、惠民帮扶中心恢复重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加强督促检查,问人、问事、问责,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执行效果。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重建资金的监察审计和监督管理,抗震救灾捐赠资金接收使用做到公开透明,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查办招投标案件10件次,追究责任4人次,查处施工企业,设计、监理、图审公司27家,收缴、罚没违纪资金100余万元。通过对19个重大项目的审计,查处并纠正管理不规范资金2.29亿元,确保廉洁重建、阳光重建。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丰富“中国·汶川”政府网站内容,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灾后重建任务重、困难多的挑战,面对产止滑提速的压力,面对各种利益诉求矛盾的叠加,我们立足县情,把目标锁定在开创新局面、实现振兴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攻坚克难、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上,把感情倾注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向好发展势头,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帮助,得益于广东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辛付出、超常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级党政组织,向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口援建干部、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灾后重建所取得的成果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加快恢复重建必须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时超前谋划敢为人先,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二是加快恢复重建必须创新观念,大力实施大开放、大引进战略,将“震中汶川”的知名度转为美誉度,注意力转为生产力,政治优势转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三是加快恢复重建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重建的能动作用,让受灾群众早日安居乐业。四是加快恢复重建必须培育内生力量,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金资源,依托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重塑,为建设新汶川赢得主动。五是加快恢复重建必须破解要素瓶颈,用足用活灾后重建政策,着力抓好投融资体系建设,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并培育市场主体,再造汶川发展优势。

虽然我县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灾后产业复苏尚需一段时期,城乡居民就业、增收难度大。二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制约了灾后重建的整体推进。三是受企业搬迁、电网建设滞后、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工业恢复任务艰巨。四是管理理念、管理措施需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五是重建资金缺口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是少数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存在畏难情绪,执行力不强。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推进灾后重建。

 

201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攻坚之年、决胜之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和国家支持藏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认真审视县情,在重建方式上多创新,在原地起立上多努力,在发展起跳上多谋划,在富民增收上多动脑,在执政为民上多落实,竭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州委重大决策部署,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中心,以广东对口援建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维护稳定,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确保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完成28.80亿元,同比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同比增长3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同比增长59%;农业总产值达到2.04亿元,同比增长5%;旅游总收入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7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5亿元,同比增长4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66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9元,同比增长11.4%;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4%以内。

要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重塑产业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起跳

依托资源优势,以完善功能、提升能力、优化结构为主线,注重灾后重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大力实施 “三二一三”、“三二一五”工程,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灾后经济跨越发展

振兴工业经济。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全恢复、三年新发展、五年大振兴”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承接产业转移增活力,以节能降耗为途径,重点抓好广东·汶川工业园区、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广盛锂业、阿坝铝厂、川西磁材、立敦科技、九寨药业等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南重北轻”的“5+1”(水磨工业发展区,漩口工业发展区,桃关工业发展区,草坡、绵农畜产品加工区,七盘沟旅游商品加工区加广东·汶川工业园区)工业布局。加强协调服务,抓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抓好一批工业在建项目,开工一批工业新建项目,促成一批工业在谈项目,推介一批工业储备项目,为工业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极。

做大特色农业。围绕“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坚持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威绵地区发展甜樱桃、青脆李等特色水果10000亩,漩映地区发展猕猴桃6000亩、无公害蔬菜3万亩、茶叶500亩、食用菌200万袋、花卉和中药材500亩。加快九寨茶、甜樱桃公司、猕猴桃公司的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专合组织的作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畜牧业恢复重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等特色畜牧基地和养殖小区,支持羌禹生物、永君鸭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确保农牧业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农业经营体系产业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社会管理小区化、流通网络连锁化,加快漩三环线特色产业经济圈建设,全力打造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和农家旅游,努力建设民富、村美、班子强的新农村。

发展朝阳产业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按照“南生态北文化”布局,以三江卧龙生态景区、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依托,以项目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羌禹文化体验为重点,倾力打造都市民族风情后花园,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推进汶川旅游经济快速复苏。以威绵地区为中心,将羌禹生态文化体验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大禹故里”品牌。将卧龙打造成为生态乐园、遗产科考的熊猫家园休闲目的地和国际旅游精品区,将水磨镇打造为集观光、休闲、生态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集镇,整体推进三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卧龙、水磨、三江环线旅游区,倾力打造“熊猫家园”品牌。加快建设绵、威州羌绣展示地和体验区,倾力打造“羌绣之乡”品牌。积极创建汶川映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倾力打造“震中汶川”品牌。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规范发展演艺、购物市场,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做强劳务经济。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用活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政策,发挥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千名干部下基层的特别作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确保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都成为技术工人。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以县内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特色魅力乡镇、村寨为载体,对劳动力实行定点、定向、订单培训输送,促进失地无业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劳务收入。规范用工制度、创新转移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协会,努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劳务“回引”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推动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二、抓项目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恢复重建进程和拉动汶川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力争9月底前基本完成重建任务,实现“三年投资三百亿”的目标。

加快民生项目建设。继续把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重建摆在优先位置,4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强力推进安居房和廉租房建设。9月底前全面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

加快城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灾后重建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按照和谐拆迁要求,加大规划拆迁力度,齐心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力争5月12日前,完成县城和映秀镇城镇基本框架建设任务。按照 “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要求,突出区位优势、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力抓好“三百”示范工程,着力打造 “10+3”特色魅力示范乡镇,萝卜寨、布瓦、照壁、草坪、高店、枫香树、中滩堡、渔子溪、老人、河坝10个旅游精品村寨,大槽头、下庄、秉里、老街、黄家、蔡家杠、响黄沟、衔凤岩、东界脑、樟排10个幸福美丽村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和群众幸福指数,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美的休闲旅游名县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按照建设“生命通道”和“避灾场所”的理念,把交通重建作为今年灾后重建主攻方向,完成县城三个出口改造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硬化”和“黑色化”。全面完成水磨、映秀三级客运站建设,为群众出行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进一步加强道路养护和管理,完善道路绿化和安保设施,确保交通安全畅通。加快粤汶公路、漩三公路施工进度,加强映汶高速、汶马路、川汶路、映日路建设协调服务,为工程如期竣工创造条件。

加快水电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治水兴村”工程,加快农

村饮水安全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抓好防汛抗旱、水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加快推进电力电网建设,全力推进映秀湾、岷江电力等电站的恢复发电,加快威州变电站、二台山至新百花变电站、草坡至太平驿等110KV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力争今年9月底前发供电全面恢复和超过震前水平,保障县境内工业企业及城乡居民用电。
    加快市政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市政基础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七盘沟垃圾处理场、市政管网改造、城区道路、绿化、路灯工程和滨江路建设,尽快恢复天然气供应,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保障公共设施良好运行。加快通讯、广电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善传输网络,全面提高通讯、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大力培植财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放大效应,确保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支出需要。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融资平台,用好农业银行的授信规模和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支撑,全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与省、州规划的衔接,科学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抓好项目论证、储备,提高规划的预见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重机制强措施,推进社会事业大发展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

行为,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积极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促进教育均衡化。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认真实施 “9+3”免费教育计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育人乐园和温馨家园。

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创建“二甲”县人民医院,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医疗急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加强人口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利益导向政策,抓好再生育全程免费服务,强力推进计生新机制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加快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着力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震遗址、抢救性文物等保护工作。强化体育馆、文化广场、避灾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完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认真抓好科技普及、科技宣传活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养、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动力。

认真落实富民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大困难群众扶持力度,切实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因灾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好民政救助各项政策,加大低收入群众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相关政策,以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建设、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增设公益性岗位,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鼓励农业、林业、水利、土地复垦、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实行以工代赈,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改善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快使病区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大因灾失地群众和高半山区贫困群众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扶贫工作。

努力扩大农村消费。深入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启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研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价格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物价稳定。加快档案、史志、无线电管理、防震、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改观念求突破,营造发展新环境

营造有利于展示汶川形象的外树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推进城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规划执行、民居风貌改造、四改两建调结构相结合,着力塑造净、畅、宁、丽的良好形象。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作,抓好草坡自然保护区建设,以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扎实开展土地复垦整理,认真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恢复因灾受损林地,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发展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服务环境。精心组织“开放合作年”各项工作,继续实施大开放大引进战略,以充分开放合作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拓展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合作空间,探索建立广东汶川长期帮扶合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对口援建成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把“交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走廊”。突出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注重“招大引强”,更加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活动,积极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培育和发展汶川特色产业。牢固树立新的资源观,深入推动资源开发转化模式的创新,着力形成转化决定开发的制度和机制。深化财政、卫生、土地、集体林权等综合配套改革,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恢复投资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营造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安全生产,以学校、宾馆、饭店、工矿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和景区、库区为重点,加强消防、交通、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强化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完善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依法、快速、高效应对自然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团结。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妥善处理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将矛盾、问题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当地、控制在萌芽状态。健全基层综治组织,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两所一庭”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合各方力量,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积极创建平安汶川,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深入实施“两纲”,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常态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做好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紧紧围绕“灾后重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把增强执行力作为政府的关键环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执行问人、问事、问责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规范行政行为,增强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科学判断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抓好政务服务中心、惠民帮扶中心恢复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把增强团结协作作为政府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强化经营政府理念,不断完善“县主导、乡组织、村主体、民主办”机制,提高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营造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力建设结构优、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为灾后重建提供智力、技术保障。

把廉洁勤政作为政府的阳光承诺。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监察审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各种腐败行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政府的思想行动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办事公开制度,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成“五五”普法目标,编制“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快推进法制化进程。

各位代表,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奋力爬坡蓄势突破,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为夺取震中汶川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