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02-09
字体:
分享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十三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建议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打击,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不屈不挠,狠抓“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基本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夺取了“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抗洪抢险和过渡安置的全面胜利,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城乡品位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跨越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2013年,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8亿元,同比增长3.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6亿元、32.72亿元、12.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2%、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5.0:70.8:24.2调整为5.5:68.2:26.3,经济发展平稳增效。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总量继续保持全州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区)中排位第3。

一、优化产业布局,放大效益空间,龙头带动能力持续提升

新型工业转型升级,恢复重建稳步推进。按照“两园多点、集聚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核心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工业企业抗灾自救,保持了工业经济增势。深入实施十大工业提升发展项目,重点抓好阿坝铝厂电解槽节能技改、立敦电子二期化成箔扩建等项目建设,侨源气体、浩普瑞等企业建设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2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2.2%。全力推进“7·10”灾后工业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恢复,26户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202013年,预计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9.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4%。

现代农业兼容并蓄,“三化”并行强农富民。以省级现代农业、林业重点县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农业“五千万工程”,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扎实推进漩三、绵草、威雁、克布4条农业精品环线建设,建成甜樱桃基地2.3万亩、猕猴桃基地3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2560亩,预计全年畜禽饲养总量达760万头(只)。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培育专合组织10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牧)场95家。着力培育高原、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无公害及有机农畜产品3项,成功申报“三江黄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整合资金2亿余元投入新农村建设,顺利通过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验收。加快7·10”灾后农业基础设施恢复,开辟农产品运输销售绿色通道,确保了大害不减产、大灾不减收。2013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亿元,同比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91元,同比增长24.3%。

全域景区差异发展,综合效益加速放大。按照“南生态、北文化”的发展路径,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精品旅游项目,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景区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开发了藏羌刺绣、甜樱桃等特色旅游商品,建成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4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带动了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整合四川电视台、首都机场、麻辣社区等平台加强宣传推介,成功举办甜蜜约会汶川甜樱桃等旅游宣传活动,“世界汶川·水墨桃源”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狠抓“7·10”灾后旅游景区设施恢复和市场营销,旅游产业迅速回暖。2013年,预计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同比增长24.0%。

文化产业逐步升温,品牌作用日趋显现。围绕提升文化凝聚力、服务力、彰显力和竞争力,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出版了《羌笛颂》、《汶川文博》等书籍,《花儿纳吉》、《羊皮鼓舞》、《爱在汶川》等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优秀节目登上了省、州乃至国家、国际舞台。赴马其顿、德国成功开展“秀美四川·绣在汶川”文化交流活动藏绣羌绣产业化、绣娘职业化、绣品市场化稳步推进姜维古城文化产业园、映秀东村文化产业园等18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集文化展示、参观游览、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二、优化发展环境,汇聚积极能量,县域振兴活力持续增强

突出项目引领作用,集聚发展动力。按照“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化项目监督服务,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亿元,完成州定目标的102.9%。紧密结合上级政策方向,抓好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全年上级下达投资计划项目15个,涉及资金8303万元;廉租住房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等8个项目已申报,待下达投资计划,估算总投资7174万元。“7·10”灾后争取上级提前下达投资计划项目17个,估算总投资7553万元。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工作,15个州属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2亿元。

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畅通交通网络,圆满完成映卧公路重建征赔拆迁工作,映汶高速预计春运前恢复双向通行,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42.8公里。土地整治和地灾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完成“7·10”灾毁土地整治845亩,19处重大地灾治理进入勘查设计阶段。高效推进饮水灌溉工程,新增、恢复灌面4600余亩,解决8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网建设稳步推进,威州、雁门等10乡镇10KV及以下线路项目、三江35KV变电站竣工投运,漩口、银杏、龙溪35KV变电站基本建成。通信网络更加完善,光纤通信线路达2800余公里,固定宽带用户达1.11万户,移动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强化金融财税管理,筑牢发展支撑。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本级财政稳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缴,依法应收尽收,预计征缴砂石资源税费5000万元,实现国税收入0.66亿元、地税收入1.30亿元;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352.7万元。2013年,预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8亿元完成州定目标的101%。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布点,持续推进农村支付结算“迅通工程”,恒瑞、六和银泰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坚持优先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严控预算外追加,集中财力确保了民生工程、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深入开展开放合作,拓宽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深化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19所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训、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校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深化与都江堰、崇州、郫县等县市在旅游项目开发、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兄弟县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深化对口援建长效合作,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文化展演等活动,广东与汶川的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参加广东旅博会等大型商务交流活动,成功举办西博会汶川分会场系列活动,签约项目15个、总金额达76.43亿元。2013年,预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亿元,完成州定目标的104%。

加强人才科技工作,增添发展动力。设立了总额500万元的“汶川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将1.1万名乡土人才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库。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机制,招考引进各类人才96名,为汶川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实施好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等十大科技惠民工程,加大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全省民族地区县中率先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加强自主创新,申请专利20项,授权专利9项,23个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厅备选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发展魅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人居环境、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实施森林管护239.7万亩,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38.1%。加快生态家园、生态乡镇建设,紫坪铺库区周边重要节点生态修复工程、友谊隧道至三江潘达尔沿途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已竣工,威州、映秀、水磨、三江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深入开展“五乱”和“新三乱”专项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基层延伸、向村庄延伸、向盲点延伸,实现了城乡环境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抓好总量减排工作,加强污染源治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三、优化服务体系,狠抓民生短板,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教育高地初具规模。认真贯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稳步推进十五年义务教育,初步建成阿坝州区域教育中心。新建村级幼儿园8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0.5%,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以上。提高高中教育质量,2013年高考硬上本科线244人,再创历史新高。全力兑现学前教育“一减一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两减一助”等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困难学生1587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1.1万名。提升培训教师1549名,新招录教师45名,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校园建设及维修工程30余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卫生计生优质便民。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阿坝州区域医疗中心初具雏形。抓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为8.2万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25万份。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取消县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加成,义诊巡诊3.75万人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9.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计生“三项制度”,促进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坚持“应保尽保、扶持弱者”,初步建立了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96元,同比增长15.0%。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856人次,劳务转移输出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3亿元。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为560名农民工追回工资426.48万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23710人、失业保险参保942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610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1503人,确保了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岷江东岸、盛世天苑二期保障性住房732。全面实施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国内率先形成系统的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理论体系,成功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体广电蓬勃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体设施建设,公共文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文化下乡、书法摄影美术展览75场,放映电影1423场次、观影群众达9万余人次,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累计接待群众及游客260万人次,建成农民体育健身路径117条,完善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设施设备,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加强广电网络维护,广电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数字电视用户达1.9万户。扎实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建州60周年系列活动,选送100余件作品进入阿坝文库,集中展示了汶川文学艺术成就。

惠民实事落到实处。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整合资金8400万元连片推进高半山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900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以东西扶贫协作为契机,争取浙江帮扶资金2300万元投入草坡、绵虒产业基地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巩固提升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整合资金519万元在绵虒、威州建设核桃、饲草、水产、水果基地4个,投入资金500万元推进秉里、龙竹等5个扶贫村整村建设,促进了贫困村寨群众发展致富。抓好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兑现补助资金1.40亿元,惠及1.6万余户。抓好城乡低保和特困群众帮扶救助工作,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451万元、医疗救助374万元,帮扶特困职工、贫困残疾人、贫困家庭患病儿童310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服务850人次。

认真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档案、史志、邮政、气象、保险、外事台侨、残联、老龄、妇女儿童、保密、供销、红十字会、人防、拥军优属等工作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优化应急机制,奋力抗洪抢险,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加力

坚持生命至上,及时组织避险排险。“7·10”灾后,第一时间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成立抗洪抢险指挥机构,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一线解救受灾受困群众,第一时间组织群众避险转移,累计出动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医护人员等2.05万人次,安全转移群众2.04万名。抓紧抢修恢复供水设施,解决了5.8万人应急供水问题。实施河道应急疏浚130万方,有效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加强生命线抢通和维护,灾后第4天即抢通映汶高速应急便道,为灾后物资供给、游客转运、农产品运输等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实施过渡安置。全面开放学校、体育馆、广场等安全的公共服务场所作为避险安置点,紧急转移安置避险20375人,集中安置8275人,分散安置9033人,转移游客、外来务工人员等3067人。全力保障安置点群众的饮食、住宿、医疗、通信等基本生活需求,累计发放帐篷374顶、棉被6730床、大米69.83吨,提供医疗服务1.05万人次;组织开展妇女羌绣技能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了受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心安顿。扎实开展疫病监测和防疫知识宣传教育,累计消杀面积达194万平方米,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落实好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补助金、救济粮,确保了受灾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有干净水喝、有医疗保障。及时对外发布抢险救援、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等工作开展情况,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媒体全力报道灾情及抗灾自救工作,满足了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凝聚了抗灾救灾正能量。

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筹划灾后重建。坚持城乡居民住房、城乡重要基础公共设施、重大民生产业、重大地质次生灾害治理“四个”优先重建,科学编制“7·10”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上报重建项目399个,规划总投资61.42亿元,主动与省州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汇报对接,力争项目落实落地。加强与省发改委、省机场集团等省级联村帮户部门对接协调,实施民生项目14个,争取资金4.93亿元,已到位3.86亿元,有效缓解了重建资金短缺、过冬物资紧缺等燃眉之急。对接上级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出台了“1+9”灾后重建政策,加快推进草坡迁建水磨工程征赔拆迁、规划建设等工作,努力解决受灾群众当前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力争尽早恢复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优化社会管理,维护良好秩序,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

以提振信心为引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灾后重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广泛开展“十最美”评选、“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强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村镇)2个、州级文明单位(村镇)7个。充分利用“三基地一窗口”平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全县群众的爱国爱家热情。广泛宣传“4·20”抗震救灾、“7·10”抗洪抢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营造了不畏艰险、奋勇救灾、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落实责任为重点,稳定安全生产态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深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加强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安全检查,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森林草原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各类安全事故同比减少60.5%。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文化“六进”活动,水磨、映秀“省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进入验收阶段,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提高。健全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4·20”、“7·10”灾害处置及时、应对高效,成功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

以公平有序为目标,促进市场秩序规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维护了消费者权益,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加强市场价格监测,“7·10”灾后市场价格稳定、秩序良好,保障了生活必需品供应,促进了民心安定。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抓好食品添加剂、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专项整治,加强旅游景区及沿线食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了游客和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以团结和谐为导向,营造安定发展环境。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合法、理性表达诉求,针对因灾涉访、企业改制、映汶高速拆迁等矛盾问题,逐件摸清情况、妥善处置,化解矛盾纠纷69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全部纳入社会风险评估,最大限度预防了社会矛盾发生。坚持领导接访和主动下访,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净化。

六、优化服务方式,践行为民宗旨,政府系统形象持续改善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决策力。坚持权力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察,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成功创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县。“六五”普法全面实施,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听证和责任追究制度,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开拓进取,增强政府创新力。勤于分析全局、探求规律,勇于开拓进取、破难上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7·10”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做到了应有预案、对有良策,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更加善于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推动新发展。

快速高效,增强政府执行力。牢固树立“从政必须有为,无功就是有过”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县委决策,从严治政、高效行政,倡导立说立行、实干快上,反对推诿扯皮、拖沓敷衍,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各项工作高质量、快节奏推动。全年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66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50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全心服务,增强政府亲和力。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充分发挥群团、社工组织的连心桥作用,努力做到怀真情深入群众、用真心感动群众、干实事普惠群众。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实现“两集中、两到位”,累计受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4.1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结时间减少46%,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服务事项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基本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受理、一揽子解决”。

务实廉洁,增强政府公信力。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惩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改进文风会风,从严管理公务用车,规范公务接待,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大力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的良好风气。深入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的艰辛历程,全县政府系统全心全意、竭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但因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尤其是受“7·10”灾害影响,我县交通、农房、水利、土地、企业、林业、旅游、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严重受损,境内很多村寨不同程度受灾,导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未能全面完成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但在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工作中,我们凝聚了民心、提振了士气,夯实了灾后加快恢复、超常发展的基础,坚定了全县上下高位求进、创新创富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实现汶川争先进位、赶超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的责任意识,以勇往直前的拼劲让危机变生机;必须始终保持永不言弃、永争胜利的昂扬斗志,以迎难而上的精神让坎坷变坦途;必须坚决弘扬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以敢于碰硬的干劲让蓝图变硕果;必须始终遵守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行动准则,以百姓为天的情怀让成果变福祉。

各位代表,通过过去一年的艰辛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有效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驻汶部队官兵携手共建、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朋友竭诚尽智、献策献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向解放军驻汶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援藏工作者、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汶川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汶川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转型升级阵痛期、成果运用消化期,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相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县域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承载力有限,缺少大企业、大品牌带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刚性支出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群众收入不高,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四是生态环境脆弱,次生灾害频发,防灾减灾难度较大;五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六是少数同志大局意识不强、工作态度消极,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能力和热情不足。对此,我们将正视现实、直面困难,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2014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家园的关键之年,面对“7·10”灾后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我们将继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以“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为抓手,全力推改革、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在中共汶川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社会三大工程,努力完成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的阶段发展任务。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52.85亿元,同比增长8.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20亿元,同比增长8.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0.0%;接待游客704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旅游总收入31.24亿元,同比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亿元,同比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5元,同比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9989元,同比增长2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6.0‰和3.9%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恢复提升、扩容增效,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按照“特色富民、产业富县、集约发展的思路,发展壮大“三高”农业、“三新”工业、“三精”旅游产业规模,努力形成两核引领、两极互动、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

    围绕优势集聚,加快恢复再造,促进工业经济复苏提质。持“两园多点、集聚发展”思路不动摇,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水平、质量、效益四位一体同步增长。全力抓好漩口、桃关工业园区科学布局,发展壮大广东汶川工业园,加快推进路网电网、供水供气、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恢复和地灾治理,为企业恢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提升存量、优化增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以特色农牧和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资源加工业,大力支持铝、锂、电子材料等产业发展下游产品,抓好水电企业扩容增效和兆迪水泥等企业升规工作,力争浩普瑞、侨源气体等新建企业和阿坝铝厂电解槽技改、利平宝石迁建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签约项目跟踪服务,确保神州锆业、重庆博士德等企业开工建设。力争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20亿元,同比增长8.0%。

围绕品牌带动,加快集约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扩面增效。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示范县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业五千万工程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抓好“三桃一花一牧”特色基地和草坡现代农业大观园建设支持水产养殖、中药材基地发展巩固提升漩三环线产村相融经济圈,规范规模发展畜禽和水产大户100户、标准化和星级农家乐100户、特色花卉基地100亩、优质蓝莓基地1000亩,提升建设猕猴桃基地10000亩;新建绵草环线现代林业示范圈,力争建成甜樱桃基地100亩、规范化农家乐100户、花卉基地1000亩、核桃基地10000亩;提升克布环线现代农业示范圈,力争建成种养大户100户、蔬菜基地1000亩、水干果基地10000亩;构建威雁环线农林互动发展圈,力争建成种养大户100户、蔬菜基地1000亩、水干果基地10000亩。大力支持专合组织、家庭农(牧)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参与品牌创建,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提升“汶川甜樱桃”、“汶川猕猴桃”等特色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创新土地利用经营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挖掘土地潜力,稳步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探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理复垦灾损农田3000亩、新增恢复灌面2600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28万吨以上。2014年,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989元,同比增长25.0%。

围绕产业融合,加快文旅联动,促进第三产业活跃发展。按照“全域景区、全时景点、全民旅游”发展模式,强化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抓好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和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管理,提升完善汶川特别旅游区、水墨藏寨水利风景区,积极创建国家AAAAA级羌族文化生态体验旅游景区,加快草坡大熊猫栖息地核心保护区规划建设,抓好水磨禅寿老街、映秀茶马古街、绵虒禹王古道、威州西羌文化街全域工程和水乡藏寨、羌锋寨、涂禹山寨、高店子、布瓦寨、萝卜寨、东门寨等特色民俗文化街区、村落开发,努力建设集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景点体系。完善道路、商贸、通信等基础设施,强化宣传营销和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星级饭店、农家乐服务质量,提高汶川旅游美誉度和可进入性。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大爱文化,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办好大禹文化旅游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加快建设以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园和银杏羌绣基地建设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游、文化购物游会展博览业,抓好藏羌刺绣、震源石、特色茶叶等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实现旅游体验、文化展示和产品销售的有机结合。加快建设“三中心两平台一基地”,积极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康养服务、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全年力争接待游客704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实现旅游总收入31.24亿元,同比增长10.0%。

    二、着力完善设施、提升形象,持续改善城乡面貌

    紧紧围绕畅通汶川、宜居汶川的建设目标,加快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恢复提升,努力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推动灾后小城镇差异发展

    完善路网,疏通脉络。积极维护主干道、畅通进出口,加强通行安全保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协同完成映汶高速恢复提升,积极推进国道213线恢复重建和粤汶公路“两桥一隧”工程建设,全力保障进出州通道畅通协调推进映秀至卧龙道路、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建设,做实汶崇高等级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启动草坡迁建水磨郭家坝交通项目,构筑畅达的交通网络。加快大禹雕像至凤坪坝、雁门至姜射坝道路建设前期工作,缓解县城交通压力。加强农村道路恢复重建和管护,完成汶川汽车站、水磨客运站和映秀客运站提升改造,确保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提升设施,拓展功能。科学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提升,优先提升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抓好10KV及以下受损线路恢复,加快水磨、草坡35KV变电站建设,恢复提升农村电网,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网络。积极探索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生态环保型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发展方式。完善应急通信系统,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信息保障能力。采取“实用为先、量力而为、局部试点、示范推广”的模式,加快智慧汶川建设,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统筹城乡,兼顾平衡。按照“同镇管理、差异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化发展。以科学推动受灾群众适度集中安置为抓手,抓好公共资源整合运作,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向小城镇集中、向边远村寨延伸,让城乡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服务。以科学推动南北片区小城镇差异发展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水映三江”旅游功能区、绵文化功能区、漩口新型工业发展功能区、雁门教育功能区、威州现代物流功能区作用,培育城镇发展特色,提高城镇发展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镇融合、镇村一体、集约高效的特大地震次生灾害多发山区小城镇发展新路子,力争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3.5%,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5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6万人,映秀、水磨等小城镇试点乡镇所在地人口平均达0.42万人。

保护生态,改善条件。树立“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和软实力”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面建设岷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安全,改善发展条件。抓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环保模范县创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好国省干道、高速公路、景区公路沿线生态产业长廊,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和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8.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置率达85%以上,

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实施“一江两库三湖四河”整治工程,加强地灾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加快推进19处重大地灾治理项目,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汶川。

    三、着力保障民生、扶贫帮困,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的服务理念,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保障体系,巩固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成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实施“6+X”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搬迁安置等政策,抓好低保、大病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等社会救济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动社保公平化发展。加快推动受灾安置群众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抓好就业促进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9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85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劳务转移输出15000人,推动就业持续化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高质量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格执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稳步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落实好就学资助、费用减免、营养改善等教育民生工程。推进阿坝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继续实施“千名教师培训工程”,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深化义务教育管理,稳步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质量,推动教育联盟发展。

完善卫生计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完善集团化医疗服务模式,力争把县人民医院建成集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把县中医院建成辐射全州及成都地区的二级甲等中医院,加快建成阿坝州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医院联盟化发展。扎实开展移动诊疗服务及全民健康体检,完善全民健康档案,巩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认真落实计生“三项制度”和奖扶政策,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积极组织“花儿纳吉”、“羊皮鼓队”等文艺团队送文化下乡,继续实施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大力支持群众体育协会规范发展,举办好棋牌、乒乓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力实施“3225”文化复兴工程,抓好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工作,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鼓励藏羌特色文学作品、演艺节目创作,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博物馆、震中纪念馆馆藏内容,加强日常维护管养,力争两馆顺利通过国家三级馆评估验收。

抓好民生工程实施。加快推进“7·10”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和公租房、廉租房建设,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城乡住房维修加固任务,2014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确保群众户户安居。坚决落实好“四保一储备”,加强走访慰问,确保全县受灾困难群众度过人暖心暖的冬天、温馨祥和的春节。以精品特色农业环线建设为带动,以高半山边远贫困村寨为重点,承接好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继续抓好扶贫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促进全县群众共同富裕。

    四、着力创新机制、拓展合作,有效激发发展活力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优势资源,深化对外开放,全力抓好资源开发、资产利用、资本运作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

突出项目带动,进一步积蓄发展后劲。紧抓藏区跨越发展、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机遇,以“7·10”灾后重建为重点,精心谋划上报一批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生态治理等项目,强力推动新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在建、续建项目进度,形成项目建设新热潮。扎实推进城乡房屋重建、地灾治理等“7·10”灾后重建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好廉租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等藏区“十二五”规划内项目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充分利用西博会等会展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引进和跟踪落地,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科技应用。充分运用县校合作资源,强力推动院校科技合作、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等十大科技惠民工程,加速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深化科技成果运用,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之春”等科普宣传培训活动,推广实用技术,提高群众科技素质,科技普及率和实用技术培训覆盖率达到80%和90%以上

突出智力拉动,进一步广纳优秀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开发投入、引进培养、管理服务,通过县内外交流、公开招录(聘)、直接考聘等方式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引进懂管理、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创新培养培训、分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以环境吸引人才、以制度激励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以人才大集聚推动产业大提升、经济大发展。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突出三资联动,进一步巩固财源保障。深挖税收潜力,培育新兴税源,强化财税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实现财政稳定增收。整合利用灾后重建丰硕成果,管好用好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国有资产,抓好转化、提升,做到管理规范、经营有方、创收增效。健全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统筹抓好砂石、羌绣等优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资本优势。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严控预算外追加,全力保障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需求,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提升国有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发展振兴提供资本支撑。

突出开放互动,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重在实效”的思路,采取县校合作、对口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与援建省市、兄弟县市、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共赢发展。运用好援建、援藏的人脉、政策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广东、浙江、资阳等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都江堰、崇州、郫县等兄弟县市在特色农牧业发展、旅游营销、招商引资等方面的联动合作,合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政企合作,营造公平竞争、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着力引进大企业、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五、着力正面引导、共创和谐,营造安定发展氛围

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动系统治理、法制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建设和谐稳定汶川。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认真落实领导接访、主动下访和包案化解责任制,推动信访工作制度化发展,重点化解征赔拆迁、灾后重建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出信访问题,确保群众诉求及时回应、妥善处理,努力将矛盾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推进政府治理向政府服务转变,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探索建立村(社区)自治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多渠道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巩固平安汶川格局。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规范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提升“天网工程”,加强乡村警务、旅游警务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坚持“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抓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稳定安全生产态势。进一步加强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工商、物价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商业欺诈、哄抬物价、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重点治理非法占用矿山、砂石等国有资源行为;推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公正经营、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倡导健康文明风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充分发挥“三基地一窗口”作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感恩文化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谦让包容、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切实做好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着力转变观念、创新进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进干部作风,倾力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倡行好学、善学、勤学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坚持把学习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一种工作责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典型问题,倡导并践行学习之风、调研之风、探索之风、实践之风,不断提高研判市场、把握形势的能力,提高谋划工作、筹划项目的能力,提高招商引资、推进项目的能力,提高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能力,提高管理社会、化繁为简的能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进转型跨越。

    推行求新、创新、出新之风,努力建设开拓型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动力,注重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开拓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前行。

厉行守责、担责、履责之风,努力建设责任型政府。坚持“干正事、干实事、干成事”的工作导向,把群众的期盼、人民的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争取群众的理解,以为民谋福的实绩争取群众的支持。始终保持工作为先、事业第一的拼劲,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的韧劲,胆大心细、勇担风险的闯劲,不断完善督查督办监管机制,确保政府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践行明法、依法、守法之风,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依法治县水平和科学民主决策能力。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主动融入微博、网络社群等新媒体发展,多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笃行开明、严明、清明之风,努力建设阳光型政府。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监督与惩治并重、转变职能与完善机制并重,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和水平,将重大决策、重大投资和行政审批事项“晒”在阳光下,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问题主动回应、沟通全面有效。严格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以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新的一年,让我们在中共汶川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信心不动摇,自我加压不懈怠,抢抓机遇不迟疑,汇全县之智,聚全民之力,鼓实干之劲,全力以赴谋突破,信心百倍求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加快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