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3-02-22
字体:
分享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十三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建议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州定目标的100.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亿元、31.9亿元、11.9亿元,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7:71.1:24.2调整为5.0:69.2:25.8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总量继续保持全州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区)中排位第3,荣获全州农村综合目标一等奖、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民健康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一、调优结构,壮大实力,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做强拳头,“三新”工业聚集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按照“创建一流园区、培育一流企业、打造一流产品、构建一流环境”的总体要求,以降耗增效为途径,以承接产业转移增活力,以做大总量为目标,“2+X”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加快企业迁建后续扫尾,全力推进广汶、漩口等工业集中区道路、河堤、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桃关园区环保专项治理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工业发展基础条件更加完善抓好入驻企业的扶持壮大、有序引导、科学管理,支持阿坝铝厂、中晟锂业、立敦电子、川西磁材、九寨药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侨源气体高纯度液态气体生产线、浩普瑞锂电池生产线等17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开工,其中7个项目竣工投产。有序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帮助14户企业申报资金740.29万元,推进企业技改扩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0.1%。2012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5.0%,完成州定目标的102.7%

突出特色,“三高”农业规模发展。特色就是优势和实力。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农业“五千万工程”。“三桃一花一牧”蓬勃发展,建成甜樱桃基地1.9万亩、猕猴桃基地2.1万亩、核桃基地0.6万亩、花卉基地1750亩,预计全年畜禽出栏量达52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量达1.34万。着力扶持汶川甜樱桃、九寨茶业、农辉跑山鸡、大禹农庄等一批农畜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了汶川绿壳鸡蛋、漩口跑山猪等优质农畜产品,成功申报草坡肉牛、跑山鸡有机畜禽产品,汶川甜樱桃、“高山嫩豆苗”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农业品牌效益、竞争能力和产业价值不断提升。2012年,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34 亿元,同比增长 14.1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6543元,同比增长 27.0%,完成州定目标的101.6%

拓景提质,“三精”旅游全域发展。按照“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成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成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成旅游集散地”的总体要求,统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扶持汶川文旅集团、中大公司、大禹农庄等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新浪、腾讯等主流网站开设微博。成功举办第三届大禹文化旅游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会等交流推介活动。完善景区道路、标识标牌、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成星级宾馆、农家乐、乡村酒店70余家。以三江生态旅游区、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纪念地为组团的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即将迎接验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8500余人。旅游业“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齐头并进,促进了商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接待游客60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9%和66.9%,分别完成州定目标的129.3%和120.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同比增长16.0%,完成州定目标的100.3%。

立足优势,特色文化差异发展。按照“南部生态文化、北部民族文化”的总体布局,南部以“3213”生态文化体验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以休闲、养生、康体、避暑为主题的健康文化,在映秀东村先行先试,已建成觉囊唐卡、西部牧场等项目14个,壤塘石刻、奥飞动漫等10个项目在建;北部以“3215”民俗文化体验区为中心,藏羌民族文化及非遗项目传承、挖掘、整理、开发、展示初见成效。以舞蹈代表剧《尔玛吉》、《爱在汶川》等优秀文艺作品为主的节目展演走出汶川,“十大重要活动”成效突出。大力扶持羌绣生产,银杏羌绣基地成为最大、最先进的羌绣集中生产基地,已产销羌绣30余万件。

二、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锁定目标,彰显项目驱动作用。机遇青睐准备,基础决定长远。我们按照“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总体方针,切实抓好项目投资工作,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亿元,完成州定目标的100.4%。强化协调服务,映汶高速公路、牛眠沟地灾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抓好要素保障,闽锋锂业基础锂盐加工项目、岷江东岸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加快前期工作,映秀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浩普瑞锂矿开采等项目顺利开工。加强跟踪服务,康德集团、侨源气体等大型产业项目顺利落地。积极策划储备,编制上报“十二五”规划项目、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地震灾区发展振兴项目等980余项,涉及投资882.8亿元。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审计决算,702个规划内需审计决算(财评)的项目已办理完成632个,有力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圆满收官。

增收节支,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持“抓收入、严支出、强监管、保重点、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抓好财政管理。做好企业生产保障,积极培植壮大税源,稳定增势以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利用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砂石、矿产等资源开发,加强三江景区、水磨、映秀、西羌文化街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拓展财源。加强税收监管,依法应收尽收,圆满完成目标任务。2012年,预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8亿元(其中国税收入7345万元、地税收入19253万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州定目标的111.9%。严控支出,严格执行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全员工资、确保了全县运转、确保了基层民生。

主动突破,区域合作积聚动力。以“感恩、开放、合作、跨越”为主题,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形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省县合作,落实对口援建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文化展演等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广东与汶川的联系。深化市县合作,与都江堰、卧龙特区等兄弟县市签订合作协议,提升了我县整体竞争力。深化校县合作,加强与清华、北大、烽火基金、中标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汶川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招商引资,积极组织参加西博会、“清华紫荆·花开汶川”、 中英商务论坛等大型商务交流活动,签约项目资金总额达107.6亿元。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 7.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2292万美元

解放瓶颈,基础设施跨越提升。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映汶高速生命通道建成通车,实现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的历史性突破,国道213线映秀至都江堰公路“两桥一隧”、映卧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汶崇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农村公路水毁修复、109个错车道工程基本完成。变电站建设、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河道整治和灌溉饮水工程建设高效推进,恢复改善灌面2600亩,解决了9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生态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完成红椿沟、牛塘沟等地质灾害治理31处,环境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更趋平衡。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推进产村相融、村镇一体。坚持立足于山区环境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发展,以漩口、桃关等工业集中区和威州、绵、映秀、水磨等组团式城镇建设为依托,切实抓好“6+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城乡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坚持立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将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融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城乡共融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0%。坚持立足于生态优势的实际,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生活向农村转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三、民生优先,以人为本,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全民健康幸福人民。坚持以迈向全民创造健康的新汶川为核心,以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为目标,以发展健康经济、培育健康文化、营造健康环境、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为主线,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大力开展健康典型引领进机关、健康生活方式进农村(社区)、健康行为养成进学校、健康教育宣传进家庭、健康经济发展进政府的“五进”活动,创建效果初步显现,健康共识正在形成,执政方式正在变革,群众期盼正在顺应,医改难点正在突破,发展路径正在改变,社会管理正在影响。全力实施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实现基层公立医院集团化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4.06万人次,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成功迎接国家验收,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切实做好国优“回头看”工作,成功申报省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县,成功创建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首批阳光计生示范县,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6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高中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等资助政策。认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并扩大到学前教育。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入园率达50%,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5%;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考硬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州第一。“9+3”教育成果明显,第一批454名毕业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不断加大投入,千名教师培训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校舍及运动场1.2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1100余人,实施劳动力就业培训3.2万余名,实现劳务转移输出1.31万人、劳务收入1.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65元,同比增长15.0%,完成州定目标的102.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定期研究,逐一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确保劳有所得。切实抓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新农合参合人员达6.17万人,参合率98.4%;新农保参保人员达1.49万人,参保率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强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共计发放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救助资金2646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32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00套,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专项补贴1287万元,切实解决群众安居问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扶贫帮困温暖民心。大力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高半山边远村寨为重点,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切实抓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后扶等工作。投入780万元,完成了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投入400万元,完成下庄、索桥、白果坪、布兰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五改三建三清两调”为契机,投入1.2亿余元抓好通组路、安全饮水等惠民工程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贫困村寨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1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文体科技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成立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不断提高文体广电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健身步道、农家书屋等基层文体设施,积极开展全民阅读、锅庄比赛、公益电影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做好县博物馆、震中纪念馆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依法公布265处不可移动文物目录。进一步扩展广电网络覆盖面,数字电视用户达2.1万余户。积极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扎实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猕猴桃改良、生猪养殖、中药材发展等实施科技帮扶,提高了城乡群众致富能力。

档案、史志、邮政、人防、气象、保险、外事台侨、残疾人、老龄、妇儿工委、无线电管理、拥军优属、防震减灾、保密、供销、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四、稳定为重,和谐共建,社会管理持续优化

社会政治稳定有序。立足藏区反分裂和灾区维护稳定两条主线,坚决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社区)、组四级排查调处网络作用,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合法、理性表达诉求,妥善化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正视面对因灾涉访现实问题,累计受理案件823件,成功调解800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全部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净化。

文明风尚逐步形成。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文明行为督导、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等活动,弘扬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感恩文化,大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推进“小手牵大手”工作,促进全社会形成更加良好的文明风气。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和日常管理,创建州级(最佳)文明单位、文明村镇6个,县级(最佳)文明单位、文明村12个。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每月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及目标考核体系。抓好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及演练工作,成功承办阿坝州汶川2012年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全国防灾御灾模式研讨会,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累计发生安全生产事故81起,同比下降8.0%,安全生产新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市场经济规范运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非法营运等行为,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产品质量、农资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秩序有效规范。加强物价监管,保障市场供应,保持了物价基本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有效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完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形象进一步规范。

城乡面貌整洁优美。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实行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市政设施更加完善,市容市貌更加整洁。加大公路沿线、城镇死角、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治理“六子”、“五乱”,清理城乡建筑立面1.49万平方米,园林路改造全面完成,城乡形象进一步提升。强化环境监管,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岷江河流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实施封山育林61.5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人工点撒播3万亩、通道绿化180余公里,完成退牧还草10万亩,落实106.9万亩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奖励,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服务水平提升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虚心听取和采纳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8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4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六五”普法全面实施,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提升。

真抓实干执行有力。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决策,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政风行风得到有效转变。修改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切实增强政务研究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强化跟踪问效和行政问责,落实考核奖惩制度,政府系统执行力进一步提升,“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氛围正在形成。

政务服务快捷便民。进一步清理全县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结。累计受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3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结时间减少30%。部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政务服务延伸到基层,开通行政效能投诉电话,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民。

队伍建设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考调、招录和选聘等形式吸纳优秀人才320余名,干部队伍专业构成、年龄结构得到优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切实抓好教育培训,政府系统善谋敢为、奋勇争先,践行了“争做讲政治的好团队、抓执行的好标杆、谋发展的好战士、循法制的好载体、怀真情的好公仆”的庄严承诺,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廉洁从政标本兼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规划,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严格执行工程量变更审查,审减工程增量资金1.14亿元;规范执行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竣工决算评审等制度,节约资金2.42亿元;加强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等领域监管,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发生。进一步强化基层纪检监督力量,全年受理群众举报315件(次)移送审理案件10件(次),收缴违纪款130余万元。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共同感受是,艰难的岁月换来纯洁的友谊,艰辛的付出换来人民的幸福,坚韧的坚持换来执着的追求,坚强的站立换来健康的汶川。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汶川正在迈向一个更加健康、更加阳光、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离不开县法院、县检察院的支持,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饱含着各驻汶单位的参与、奉献和深情,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汶川县人民政府,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辛劳动和无私奉献的全县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同志、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向关心和帮助汶川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项目投资被边缘化,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五化”联动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民主法治还需加强,社会管理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少数干部推动发展振兴的能力不强,抓落实的意识不强,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灾因征失地群众较多,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承载能力极其有限,次生灾害频发,公共安全威胁较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做到履职而不敷衍,尽责而不塞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汶川发展振兴和长治久安勇于担当、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2013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3年是“十二五”期间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2013年的工作,对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为抓手,按照“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民富村美、产业振兴、项目推动、城镇拉动、法德联动、革新洗面、人才兴县、固本强基八大战略稳定增势、发展至上、富民为本,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努力完成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的阶段发展任务。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50.3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同比下降3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同比增长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5%;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总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同比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0元,同比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同比增长25%;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4%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重转型,调结构,让综合实力更强劲

以产业推动、园区带动、五化联动为重点,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增量提质的主攻方向,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强力推进“两化”步伐。按照“平台建设必须加快、瓶颈制约必须破解、产业引领必须突出、政策支撑必须给力、管理水平必须提高”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园区集聚、集团、科学发展,在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园区的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城镇化与产业一体同步协调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锂、磁材、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做好循环发展、链式发展、资源转化三篇文章。坚持“择商选资、招优引强、招商亲商”,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借力开发优势资源,加大跟踪服务力度,促进签约项目落地。着力培育工业自主品牌,强力开发文锦羌绣、岷江甜樱桃等特色产品,大力扶持浩普瑞锂电池生产、中藏药开发等特色企业,加快铝产业链、锂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同比增长9.5%。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万元GDP能耗下降3.8%。

以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按照“优质高效,集约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5+X”农业产业,积极建设省级新农村整县推进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加快农业“五千万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三桃一花一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发展甜樱桃0.3万亩、猕猴桃0.9万亩、核桃2万亩、花卉及食用菌1210亩、出栏畜禽730万头(匹、只),配套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川西北高原地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抓好芤山村综合开发,着力培育“高原、生态、有机”品牌,把川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做好草原、林地、耕地承包登记和合理流转,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抓好标准农田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600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3万吨以上。积极推行“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合作建设,培育省、州、县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1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同比增长25%。

    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以创建5A景区和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统领,不断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推动汶川旅游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加强区域合作,与都江堰市合力打造“岷江都汶”特色精品旅游文化品牌,共同开发赵公山、映秀圣湖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市场吸引力。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开发寿溪河流域、萝卜寨、羌人谷、牛眠沟震源点等景区景点,精心策划生态观光、古镇体验、休闲避暑等主题旅游线路。健全完善“三有三统三分”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50家。强化与成都文旅集团合作,实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汶川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办好“大禹文化旅游节”、“大樱桃节”等汶川品牌节庆,加快川西北高原物资集散及信息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会展商贸、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全年力争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亿元,同比增长13.6%。

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着力培育熊猫文化、羌禹文化、感恩文化等特色文化,真正把汶川建设成为感恩教育发展体验基地。深入实施“1266”文化产业发展战略、“3215”文化复兴工程,充分利用古镇、古村、古寨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投入、科学规划、保护特色、提升水平。完善提升“羌族生态实验保护区”,深入挖掘龙溪羌人谷原生态释比文化,积极推动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创意园建设。加强文化产品创作,扶持具有民族特色、汶川特点的优秀艺术品种,支持各类优秀剧目进入旅游市场。

二、重开放,促投资,让发展活力更充足

    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和条件,在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搞好资本运作,撬动社会投入和民间资金,扎实推进“项目发展年”各项工作。

    铺振兴之路,全力构建畅达交通网络。加快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加快恢复映秀至卧龙的生命通道建成大九寨旅游环线、川西旅游环线、草地旅游环线重要交通节点。做好青水路、漩三环线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启动汶崇高等级公路建设,大力推进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整修都汶二级公路,着力维护好进出州门户通道。抓好映汶高速延伸发展,拓宽县城至郭竹铺、县城至雁门路段,缓解县城交通压力。重点建设维护威雁环线、威克环线、绵草环线,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安保工程、错车道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管养,着力提高农村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建设畅通汶川。

筑保障之基,加快推动能源信息建设。充分利用水能优势资源,积极支持电力企业发展,大力推进输电线路、变电站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生态环保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低碳汶川继续推进“百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安全和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系统,着力构建“一高、两宽、三精”通信基础网络,提高信息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汶川”,整体推进天网工程、安监信息平台、交通监控、远程会诊、触摸景区等数字化建设。

固财源之本,切实增强融资造血功能。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加强建筑业、餐饮娱乐业、旅游服务业等重点税源管理,加快培植和涵养新税源,切实抓好“营改增”试点。强化财税征管,确保税收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全面实行“零基”预算,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开发收益,增加财政收入。切实加强国资管理,做好整合、转化、提升三篇文章,把公益性资产保质好、管理好,把经营性资产发挥好、运作好,把民生资产使用好、管护好。积极进行资本运作,以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发展资金、旅游发展资金为担保,放大资金使用量。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为发展振兴提供金融支撑。

    架合作之桥,积极拓展区域互动空间。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机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后援建机制,加强与广东、资阳、都江堰、理县、茂县等省市(县)的合作,推进人才交流、劳务开发、资金技术引进,承接产业转移,借力融入发展快车道。

汇人才之智,不断催生科学发展活力。按照“借助外力、激活主力、合力攻坚”的思路,积极引导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重点引进管理型人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抓好人才服务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积聚科学发展活力。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发展创业、技能创优、农村创富”的人才基地,以环境吸引人才、以制度激励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打造人才“磁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重民生,促和谐,让人民群众更幸福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十件实事,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

优化卫生计生,助推全民健康。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先行,进一步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推进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力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加快建设健康汶川。投入资金2900万元,大力实施医疗科技惠民项目,积极构建省、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开展远程诊疗服务。试点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开展中羌药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切实增强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护能力。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计生“三项制度”,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优先发展教育,做到人民满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抓好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办好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积极推进藏区“9+3”职业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异地“双语”初中教育,大力实施易地育人、教育助学和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学校管理和寄宿制标准化建设,再创2所州级寄宿制示范学校。深入实施“千名教师培训工程”,着力开展班主任、高中教师、校(园)长、幼儿教师等主题培训。全力支持阿坝师专升本和威师校、阿坝电大等大中专院校发展,助力建设科教汶川。

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幸福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震中纪念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的维护管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县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汶川县支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加强县电视台、汶川网等的运行管理,提高传播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已申报的科技项目跟踪落实,争取立项并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请专利10件以上。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救济救助、优抚安置、慈善等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救助,争创省一级福利院。确保四川省文明城市创建成功,稳步推进残疾人、老龄、外事台侨、档案、史志、保密、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其他事业健康发展。

办好十件实事,切实惠及民生。一是县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幸福美丽家园完善提升。二是建成通村水泥路33公里、通组路20公里。三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8处,解决8000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口。四是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0套、竣工732套,确保住有所居。五是新建乡、村幼儿园5所,资助普通高中困难学生1433名以上,确保少有所学。六是免费义诊巡诊5000人次以上,实施新农合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州内异地即时结报,确保病有所医。七是出台本县居民游览县内景区优惠政策,开展“阿坝人游汶川”活动;免费开放公共文体服务设施,送文艺下乡30场次,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1404场次。八是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免费向农民发布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九是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鼓励农民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居民参保;将高龄津贴享受年龄从90周岁放宽至80周岁以上,确保老有所养;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个。十是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小额贷款,实现壮有所为。同时,大力推进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整村扶贫、移民后扶等扶贫帮困项目,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颠覆破坏活动,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援助,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仲裁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坚持领导接访和主动下访,办好“汶川民声”,充分发挥县长信箱和群众接待中心的作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工商、物价等专项整治。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建立村级民兵消防队伍,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和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建设平安汶川。

四、重统筹,优环境,让幸福家园更靓丽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宜居汶川。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生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大力实施灾后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工程,重点推进寿溪河流域、岷江流域、草坡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完成威州、映秀、水磨、三江等“省级生态乡镇”建设。继续抓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落实和退牧还草工程,建好国道213、317、景区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生态产业长廊,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38.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城镇死角、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环境卫生。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做到警钟长鸣。按照“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完成杂谷脑河黄岩二期堤防等建设。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加强地灾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健全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和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高山救援、冲锋抢险等应急队伍,抓好汛期值班执勤和监测预警,保护灾后重建成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服务均衡。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紧抓国家小城镇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同镇管理、差异发展”的思路,通过小城镇组团式、特色化、生态型发展,形成以县城、映秀、水磨、绵等中心城镇带动的组团式小城镇群落,让城镇生活日子更美好,让乡村生活人们更向往。管理好、发挥好、运作好灾后重建成果,实现教育、卫生、交通、市场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切实解决建成项目管理粗放、闲置不用、利用不足等问题。按照产城互动、产村相融的理念,加快“6+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五、重服务,强实干,让阳光执行更有力

坚持“统揽全局不动摇,协调各方不折腾,夙夜在公不懈怠”,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以创先争优的发展意识、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攻坚克难的干事魄力、立说立行的行政效率,努力建设勤勉为民、务实清正的人民政府。

善谋敢为,增强推动发展能力。牢固树立“从政必须有为,无功就是有过”的理念,用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视野,不断探索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认清发展现状,意识发展危机,围绕既定目标想办法、出实招,多纳发展之言、多取发展之策、多谋发展之举,突出针对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掌握最新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

务实高效,增强执行落实能力。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县委决策,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大力改进文风、会风,注重工作实效,严控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永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解难题、办实事作为抓落实的着力点,不怕难、不避责、敢担当,以奋发进取的志气、不畏艰险的锐气,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决策施政的基础,将群众是否受益作为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要满怀感情勤走基层,认真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群众疾苦看在眼里、将群众诉求装在心里,让政府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勤政为民的实效取信于民,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
    行为养成,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主动融入微博、网络社群等新媒体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坚持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克服偏离法制的危险。

廉洁从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等监督制约机制,大力推动源头防腐。规范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克服消极腐败的危险。

各位代表,路上的汶川正处于变革与奋进的伟大时代,正满怀豪情地创造美好未来。回首过去,灾后重建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振兴伟业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汶川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用飘香的心灵,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工作,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让全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加快建成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