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2-18
字体:
分享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十二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汶川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更赋予了我们发展振兴的神圣使命。这场千年不遇的特大灾难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对口援建的倾情帮助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应对,负重前行,共克时艰,打赢了抢险救援、过渡安置等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硬仗;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藏区跨越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奋力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取得了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伟大壮举。

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亿元,同比增长11.2%,较2006年增长26.0%(按可比价计算);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亿元、27.4亿元、10.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6.075.818.2调整为5.068.126.9,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全州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区县中排位第三,全县经济迅速走出特大地震造成的低谷,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曾经山河破碎的汶川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一、抓机遇,强实干,县域经济五年大跨越

因地制宜,农业产业迈出新步伐。以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全面建成四川省整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基本实现农牧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两桃一花一牧”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四千万工程”,全县恢复发展甜樱桃基地1.8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猕猴桃基地1.8万亩、茶叶基地1万亩、花卉2380万盆;建成规模种猪场4个、畜禽养殖户2000余户。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扶持汶川甜樱桃、九寨茶业、农辉跑山鸡、大禹农庄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专合组织166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了岷江甜樱桃、三江猕猴桃、汶川绿壳鸡蛋、汶川跑山鸡等特色知名品牌,成功申报汶川甜樱桃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品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2011年,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8.8%,较2006年增长27.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081元,同比增长25%,较2006年增长105%。

优化升级,工业转型构建新格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企业北上南下和腾笼换鸟,促进了企业上档升级。加快推进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桃关工业园区、绵农畜产品加工区和广东汶川工业园建设,广东汶川工业园、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18家。做大做强阿坝铝厂、中晟锂业、川西磁材、九寨药业等骨干企业,积极支持铁合金、工业硅、电石等冶金产业技改项目和立敦电子、紫坪水泥等重大改扩建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基本实现传统工业向科技型、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现代工业转变。77个工业企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工,完成投资32.39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38.6%。2011年,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4.02亿元,同比增长11.2%,较2006年增长13.7%(按可比价计算)。

因势利导,第三产业跃上新台阶。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旅游业由短程过境地向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转变,仅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覆盖70%以上乡村的三江生态、水磨古镇、映秀5·12纪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鼓励和扶持农户开办农家乐、乡村酒店,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建成星级宾馆4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69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6300余人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及“十一五”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县。高水平、高质量举办了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大禹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全方位展示了灾后重建成果和汶川旅游形象。注重藏羌刺绣、震源石等旅游产品开发,“汶川羌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以旅游为统筹,带动了商贸、服务、流通等第三产业长足发展。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1.1%,较2006年增长5.1倍;预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58.9%,较2006年增长7.2倍;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亿元,同比增长22.2%,较2006年增长26.5%

大干快上,项目投资创造新历史。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精神家园等九大类503个灾后重建项目胜利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33.6亿元;25个扩大内需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五年来,完成总投资262亿元,是1958至2006年48年间投资总额的2.5倍,创造了汶川发展史上的新高。 

开源节流,金融财税呈现新态势。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缴,做到应收尽收。按照“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的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度、统筹安排,有效保障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县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预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7.3%,较2006年增长1.41倍。加强银企合作,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公司的融资放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预计到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亿元,比年初下降16.4%;各项贷款余额2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2%。

兼容并蓄,开放合作积聚新活力。坚持大开放、大合作,采取“依托资源引资金、依托服务引项目”的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定点招商,借助广交会、厦洽会、西博会等平台,加强与广东、成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对口援建省市的长期合作机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来,先后签订招商引资协议35个,实际到位国内外资金26.7亿元,利用外资2471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2200万美元、进口900万美元。

二、重提升,善统筹,城乡建设五年大突破

夯实基础,助推跨越发展。交通“瓶颈”制约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了都汶、汶马、川汶高等级公路汶川段建设,映汶高速、粤汶路、映卧路建设加快推进,漩三公路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上档升级,全县国省干线和农村道路通车里程达520余公里。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力实施输变电站改造升级和农网改造工程,新能源得到推广应用,为灾后重建、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民生和环境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解决6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加强河道治理,修建防洪堤65公里;注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避灾广场175万余平方米;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19处,完成灾毁土地整理复垦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27平方公里;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人工修复等工程建设,完成封山育林61.5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人工点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1%,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量质并重,加快住房建设。按照“遵循规划、科学设防、强化功能、体现特色”的原则,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从组织、引导、监督、服务等方面着力,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等难题入手,如期完成6791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和17053户农房、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实现了家家有房住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健全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建成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等1483套,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彰显特色,完善城镇体系。按照“一心两廊四区”的县域体系规划,遵循“三打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科学编制乡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充分展现藏羌建筑文化风貌和民族风情。大力推进“三百”工程建设,建成11个特色魅力乡镇、86个幸福美丽家园、20个精品旅游村寨。加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中心,以水磨、映秀、绵为区域中心的组团式城镇建设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40%,极具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水磨古镇、中国羌城、天地映秀等特色魅力城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谋民生,上水平,社会事业五年大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高标准重建中小学校(园)23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为5.43万余人次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3249万元,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大力实施藏区“9+3”职业教育,接收牧区735名“双语”初中学生入学。深入开展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积极推动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入园率达60.5%。大力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五年来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毕业生4136名。抓好“三教”协调统筹,积极支持阿坝师专、阿坝电大、威师校重建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千名教师培训工程,加强师德培养和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卫生计生助推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23个县、乡卫生机构和107所村卫生站建设,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与水磨卫生院优化整合,民族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建立了移动诊疗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县域医疗服务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疾病预防、卫生执法、医政监管、妇幼保健工作,启动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深入开展“三为主”、“三结合”帮扶工作加大再生育工作力度,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扶政策,成功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5‰以内。

科技进步支撑有力。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建立特色水果、中药材等15个科技示范基地5000亩,农村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科技创新企业11家。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作用,完成了《崛起之路》、《汶川重建模式》、《“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等25项课题研究,为重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文体事业稳步推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羌年、羌绣、羌族推杆等12项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及修缮工作,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县博物馆、体育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开展“铭恩奋进·千村同唱感恩歌”、“2131”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积极推进“七个一”工程,创作了大量催人奋进、感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羌族文学》办刊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科学引导全民健身,村(社区)篮球、乒乓球场地建设全域推进,积极举办篮球、锅庄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行为养成,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数字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新闻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加大扶贫帮困力度,2.8万余名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抓好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帮扶,全县25160名因灾失地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大力推进因灾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纳入城市低保28.37万人次、农村低保81.01万人次。新农合参合人员达6.23万人,参合率95.9%。抓好就业促进工作,转移农村劳动力6.15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986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来发放农机购置、退耕还林、家电下乡等惠农补助8112万元,惠及群众35万人次。2011年,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0元,同比增长14.9%,较2006年增长1.13倍。城乡居民安居、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既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精神文明硕果累累。扎实开展“双同·感恩报国”、“感恩教育、深化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展示体系本建成。深入开展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奋发向上认真实施“两纲”,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强力推进精神家园建设,加大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26个、文明户4863个、省州县文明单位66

加强兵役、预备役和全民国防教育,人武部灾后重建走在全州前列,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档案、史志、邮政、气象、保险、外事台侨、残联、老龄、保密、供销、红十字会等工作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取得新的成绩。

四、促和谐,保稳定,社会管理五年大提升

社会局面和谐稳定。足藏区反分裂和灾后重建维护稳定两条主线,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完善县、乡、村(社区)、组四级排查调处网络,有效化解了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企业改制等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平安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净化。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组建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设立乡镇民兵应急救援中队,强化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灾后重建成果安全。

经济秩序规范井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产品质量、农资等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秩序有效规范。加大物价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确保物价基本稳定。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城乡环境净畅宁丽。“三百”工程和“五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五改三建三清两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按照“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要求,建成1.5万个农户垃圾收储点、111个村垃圾收集池、10个乡镇垃圾回收站,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大众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五有”、“六专”机制成立乡镇环境整治执法中队,配备城管和保洁人员932人,添置环卫设施、垃圾清运车17辆(台),加大“五乱”、“六子”治理力度,实现了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重建成果管理提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资产占有、使用、处置监管,细化经营性、非经营性、公益性资产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产委托经营、出租经营等形式,挖掘国有资产价值,发挥和放大重建成果使用效益。积极引进中大公司、大禹农庄等实力型企业,借智借力,规范经营,盘活存量,进一步提升西羌文化街、大禹祭坛、水磨古镇景区等优质资产的管理、营运、维护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五、优服务,树形象,政府自身建设五年大转变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完善并加强政府内部监督,五年来,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176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202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认真落实“三问”责任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有效促进政府依法、公平、公正办事。“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六五”普法正式启动,“两所一庭”建设进一步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有效开展,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推进了依法治县进程。

突出勤政廉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资源招拍挂、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加大工程项目审计力度,五年来完成审计项目171个。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

强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严格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丰富“中国·汶川”门户网站内容,充分展示汶川政务形象。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加强人才建设。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等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五年来公开招考、引进交流各类专业人才505名为汶川发展起跳提供了智力支撑。

各位代表,去的五年是栉风沐雨的五年,是崛起危难的五年,是开拓创新的五年,是苦干实干的五年,是民生普惠的五年,是彪炳史册的五年。百日抗震救灾,千日灾后重建,汶川人民用智慧与坚韧谱写了科学重建发展的精彩华章,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和灾后重建的汶川模式。五年的实践极为丰富,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只有用勤勉的精神推动工作,才能实现开拓创新;只有用惠民的实招造福群众,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只有用援建的机制对接合作,才能保障双赢发展;只有用务实的作风凝聚力量,才能确保团结协作;只有用坚强的党性锤炼队伍,才能保持风清气正。

回顾五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成果令人振奋,这是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关心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接力奋战、共谋发展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共同拼搏的结果,是广东对口援建、全体援藏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倾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汶川县十二届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援建工作者、援藏工作者、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主动性还不够,在整体推进中还有遗憾,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工作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限制因素较多,经济社会转型内动力不足,发展基础总体薄弱;二是市场化运行机制发展滞后,重建成果转化提升受到影响;三是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维稳工作压力较大;四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较大;五是财政收入增长点较少,公共支出居高不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六是次生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不足。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过去五年的巨大成就,昭示着汶川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路上的汶川面临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最佳黄金期和极端关键期,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按照“一主五化三加强”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民富村美、产业振兴、项目推动、城镇拉动、法德联动、革新洗面、人才兴县、固本强基八大战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加快建设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健康汶川、平安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县十三届人民政府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省九届九次全会、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位求进,创新创富,全面构建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高地、枢纽型现代物流中心、藏羌文化旅游大通道、四川经济西进桥头堡,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0:3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


2012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2年,们将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为抓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产业基础,开启健康文化,以激流勇进的信心、起跳攀高的决心、坚韧不懈的恒心,高位求进,创新创富,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45.4亿元,同比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同比下降3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5亿元,同口径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同比增长9.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3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351元,同比增长25%;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4%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新一届政府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振兴

按照“特色富民、产业富县,旅游统筹、全域景区,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三新”工业、“三精”旅游,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国际化、文化市场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振兴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强力推进“四千万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加快“两桃一花一牧”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北部甜樱桃产业经济带,南部猕猴桃、茶叶产业经济带,逐步形成集苗圃、基地、加工、储运、集散于一体的岷江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特色产业和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大汶川大樱桃、九寨茶业、大禹农庄等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建成川西北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奠定坚实基础。以秀坪社区、老人村、瓦窑村、街村、绵丰村、联合村为圆心,加快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新农村综合体加快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提升“岷江”牌、“羌芽”牌等特色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农民专合组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标准农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增灌面5000亩,解决下庄、足湾等10个村5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培育土地流转新机制和产业发展风险机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基础和资本保护。全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351元,同比增长25%。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强县,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锂、铝等精深加工产业,夯实工业引领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加快“2+X”园区建设,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扶持以阿坝铝厂为龙头的工业企业,推动立敦电子、中晟锂业、九寨药业等骨干企业上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广东汶川工业园路网电网、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加快雁门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努力建设“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合”的一流园区,以工业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资金需求、项目审批、电力供应、原材料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优惠,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支持阿坝碳素、中泰锆晶体等迁建企业发展壮大,力促侨源气体、南京水杯子等小而精、专而强的中小型企业年内投产。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引进风船重工、海装风电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关联度高的企业落地。全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同比增长9.9%

提升第三产业品质。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启动水磨、映秀、三江为组团的国家AAAAA级景区及汶川大禹旅游文化区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景区功能,南部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部建设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精心筹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大会,办好大禹文化旅游节和大樱桃节,以节庆活动、促销推介、媒体宣传为手段,加快生态养生、民俗体验、自驾观光、感恩文化体验、地震主题游等旅游项目开发,提升汶川旅游影响力。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模式,创新管理体制,组建文旅集团,盘活景区资源资产,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与兄弟县市携手共建地震遗址旅游环线,实现互利共赢。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9000人。以国际防灾减灾交流、青年文化交流、健康城市交流和兰花、羌绣、乌木展示交易为抓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迈向旅游国际化全年力争接待游客438万人次,同比增长9.5%;实现旅游总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9.4%。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全省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为依托,全力推进文化兴县,立足汶川、面向成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镇村落资源,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设文化产业创业园和示范园,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弘扬大禹、古羌、三国、红军文化,挖掘熊猫文化、地震文化,推动文化融合互动,塑造汶川文化灵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富于内涵、影响广泛、凝聚力强的文化品牌。藏羌民俗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文化部门要加紧编写简易藏羌文化教材,从2012年春季开始,小学至高中每周必须开设一堂民俗文化课。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以文化旅游、会展论坛、演艺展览、影视基地为支撑的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羌族生态实验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龙溪羌人谷原生态释比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力争把布瓦寨、萝卜寨、高店村打造成为黄泥群碉特色建筑展示区、古羌王遗都寻踪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展示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抓好重大项目储备,强化项目支撑,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交通运输网络。依托全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全州建设四川经济西进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建设川西北藏区通往成渝经济区的次级交通枢纽。加快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力争2012年10月前映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恢复映秀至卧龙的生命通道建成大九寨旅游环线、川西旅游环线、草地旅游环线的重要交通节点。力争2012年初开工建设汶崇高等级公路,启动汶彭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农村道路管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通乡公路为脉络、通村道路为延伸、入户道路为基点的县域交通网络。加快威州、绵、漩口物流和客运站点建设,提高通行运载能力,为发展通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能源信息建设。积极支持电力企业发展,促进水电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10KV输电线路项目、35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生态环保型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安全和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着力构建“一高、两宽、三精”通信基础网络,提高信息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智能汶川”、“数字汶川”,2012年数字电视用户力争达2万户以上。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深入实施生态县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人工修复、草原生态奖补等工程建设,确保“造林一片、成林一片”。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强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建设,完成135公顷生态修复治理任务。统筹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低碳旅游,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水电、铝业、磁材等行业技改工程,培育低碳经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抓好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环境卫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大地震数字化监测力度,积极推动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示范村建设。完成映秀渔子溪、威州黄岩段等堤防建设,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加强地灾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健全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高综合防灾水平。加快推进牛圈沟、彻底关沟等重大地灾治理项目,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御机制积极筹备全省“5·11”应急演练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坚持“五化”互动,全面推进“规划同筹、交通同网、资源同享、市场同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同城化管理模式,激发城乡发展活力,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快车道。深入实施“3213”产业振兴、“3215”文化复兴工程,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注重村镇向产业靠拢,产业向村镇延伸,以中心镇、精品村、幸福美丽家园为突破,连片推进镇村发展、组团式发展。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加快推进岷江东岸旧城改造,完善城镇电力、通信、供水及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逐步建成以威州镇为中心,水磨、漩口、映秀、绵为组团,其他城镇为基础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实现布局合理、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三、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巩固和提升灾后重建成果为目标,健全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两基”成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5%。积极推进藏区“9+3”职业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异地“双语”初中教育,大力实施易地育人、教育助学、营养促进和赢在起跑线工程优化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3所幼儿园,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适龄儿童入园率达75%。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5%以上。积极支持阿坝师专“专升本”,促进威师校、阿坝电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育人乐园和温馨家园。

进一步完善卫生计生体系。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国家“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本药物、新农合制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健康保障体系。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启动移动诊疗服务行动,积极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夯实全民健康示范县创建基础。加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计生“三项制度”,巩固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

果,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进一步繁荣文体广电事业。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作用,免费开放,惠及全民。支持鼓励“花儿纳吉”等群众文化社团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公益性电影放映等活动,提高广电节目质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扫黄打非”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国家西部全民健康示范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举办第二届全县农民篮球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进一步加强财税金融管理。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和后续财源,充分挖掘财税增收潜力。强化财税征管,规范税收政策减免,确保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收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优化支出结构,保障“三农”、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建设。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进一步增强汶川羌禹国资公司投融资平台造血功能,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成果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健全金融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启动农房重建还贷奖励机制,降低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对担保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为发展振兴提供金融支撑。

四、落实惠民政策,着力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集中力量解决好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实现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社会有序的六有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就业促进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因灾致贫家庭人员就业问题,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促进择业观念转变和就业素质提升,全年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0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劳务输出200人。

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抓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因灾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工伤、失业保险等扩面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救济救助、优抚安置、慈善等社会保障事业。建成公租房、藏区基层干部周转房、限价商品房212套,完成水磨中学教师周转房一期工程,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逐步构建城乡统一、覆盖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扎实抓好扶贫帮困。大力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继续抓好全县22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43个村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和56个高半山村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申报。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加快推进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后扶等民生工程,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扶持藏羌刺绣、农家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扶贫水平,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基地一窗口”展示体系效能,深入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加快感恩发展体验基地建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拥军优属工作和军警民共建活动,维护军政军民团结。

五、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快社工协会、社工管理机构、社工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健全完善大同、启创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引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建设,逐步构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涵盖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培训、使用、管理、激励机制,全力推进社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群众素质提升。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促进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规范城乡居民行为养成。深入实施“两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妇女儿童的关注程度,加大关心力度。加强法制宣传和政策宣讲,增强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意识。深化“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家家创平安,户户创美丽,人人得幸福”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稳定维护。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建设并举,进一步加快“天网工程”、乡村警务、旅游警务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警民亲”活动,巩固警民和谐关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体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妥善处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市场秩序规范。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工商、物价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商业欺诈、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重点治理非法占用矿山、砂石等国有资源行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公正经营、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完善突发安全生产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双基”建设,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学校、公众聚集场所、工矿企业、旅游市场、危爆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更好、更快、更大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藏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感恩、开放、合作、跨越”为主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完善后援建机制,深化粤汶长效合作科学承接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增强发展振兴活力。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大力实施高原特色树莓、天麻种植等项目,加快川芎、重楼等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密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不断吸纳集聚人才。加强人才开发投入、引进培养、管理服务,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重点引进懂管理、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加快汶川县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吸引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才效能,以人才大集聚推动产业大提升、经济大发展。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政府要做讲政治的好团队。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落实县委决策,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合力攻坚,压力共担;讲纪律,守规矩,形成

“党委决策、政府规划、部门落实”的工作格局。

政府要做抓执行的好标杆。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抓好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强有力的落实;健全反馈、考评、奖惩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有责必问、有错必纠,确保政令畅通。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运作机制,在增强政府系统执行力方面做好典范。

政府要做谋发展的好战士。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客观理性审视县情,对矛盾和困难的把握要适时适度,解决矛盾和困难要有的放矢,一抓到底;发展的方略要清清楚楚,发展的动力要凝聚得有声有色。切实把握政策机遇,做好政策的“叠加”和“嫁接”,放大政策效应,形成加快发展的内动力;团结和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形成人人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自觉地养成战士行为。

政府要做循法制的好载体。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社会公示和决策责任制度,优化和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设计。强化文明执法意识,避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推进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程序和环节,实现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营造最佳的执法环境,形成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监督与惩治并重、转变职能与完善机制并重,以反腐倡廉的成效取信于民。

政府要做怀真情的好公仆。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疾苦摆在首位,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努力提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真心对待群众,怀真诚感召群众,动真情团结群众,尽心尽力知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保民安,用心灵阳光的人格力量,争做人民好公仆

各位代表,新的起点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新的蓝图引领我们新的征程。让我们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百倍智慧、树千倍信心、尽万倍努力,高位求进,创新创富,为把汶川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