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2-14
字体:
分享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风雨同舟,我们共同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藏区跨越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奋力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民生改善、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十一五”期间,累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25.75亿元,较“十五”增长33.3%,年均增长4.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18亿元,是“十五”的3.5倍,是1958年至2005年投资总和的2.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87亿元,较“十五”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41亿元,较“十五”增长48.8%,年均增长6%。经济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州第一,实现了再生性跨越,拓展了发展起跳新空间。“十一五”期间,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创造了发展起跳新条件。“十一五”期间,我们全力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等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库区2万多移民搬迁安置,积极推进“三百”示范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民生事业大突破,增添了发展起跳新动力。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五年、基础设施提升最大的五年、人居环境改善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干部群众付出最多的五年、经历巨大灾难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五年,谱写了在灾难中重生、在重建中跨越、在危难中崛起的壮丽诗篇,在这段感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大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我们砥砺磨难、艰辛实践,汶川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涅重生;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非常之为;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成果共享;四是必须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跨越升位;五是必须坚持粤汶合力,才能实现超常发展。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承接“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凝心聚力、乘势而上,铭恩奋进、化危为机,实现了项目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管理能力“四个超历史突破”,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6亿元,同比增长3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1:24,人均生产总值达30968元,圆满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蓄势腾飞的强劲态势。

一、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县域经济彰显新活力

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以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漩三环线特色产业经济圈为契机,着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致力于建设标准化农业基地,发展甜樱桃1.2万亩、猕猴桃1.5万亩、茶叶1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花卉及食用菌300亩。建设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6个,培育规模养殖户395户,年出栏牲畜5.24万头(匹、只)、家禽13.5万只。致力于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品牌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设,“汶川甜樱桃”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甜樱桃、猕猴桃、汶川羌芽等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积极探索“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扶持专合组织42家,汶川大樱桃公司、佳馨农业、九寨茶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3970元,同比增长19%。

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工业发展,新型工业格局初见端倪。漩口、广汶、桃关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电力、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得到加强,全县190户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户)。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铝、锂、磁材等产业链,推进工业产业上档升级,南联食品机械、兴华玻璃、力晖食品等29户企业落户广东汶川工业园,阿坝铝厂、广盛锂业、九寨药业等11户企业入驻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亿元,同比增长82.6%。

旅游产业实现振兴。全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州级精品旅游村寨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成功举办阿坝州首届大樱桃节、首届大禹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多形式开展市场宣传营销,汶川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三江生态旅游区、水磨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水磨、三江、映秀等短程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同比增长54.9%;实现旅游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204.4 %。

投资消费拉动强劲。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扎实推进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对口援建项目,推行项目内控管理机制,配套保障人、财、物等要素,501个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工455个,完工率90.8%,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占总投资的94.7%,对口援建项目整体移交,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2亿元,同比增长6.7%。已建成乡镇农贸市场11个、专业市场 1个、农家店65个,市场体系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市场秩序井然、供销两旺。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亿元,同比增长22.1%。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开放合作年”为契机,采取“依托资源引资金,依托服务引项目”的方式,积极参加西博会、厦洽会,加强与成都、广东、香港等内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交流,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设重大项目审批落地“绿色通道”,全年引进项目23个,总投资11.3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5亿元。

财政金融平稳运行。为尽快摆脱财政拮据的被动局面,我们切实加大了财源培植力度,增强了财政造血功能。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缴,依法应收尽收。加强预算管理,整合资金资源,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调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103.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75亿元,同比增长89.4%;国地税收入6.37亿元,同比增长91.9%。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融资环境更为优化,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55亿元,比年初增长34.7%;各项贷款余额18.38亿元,比年初下降19.5%。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恢复重建,映汶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川汶、汶马高等级公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县道、乡镇主要干道、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达率100%,建成农村客运站30个,城乡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通行能力和通行质量进一步提升。51座受损电站恢复发电,输变电线路基本恢复运行,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的供电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人工修复等工程建设,完成封山育林60万亩,人工造林4万亩,人工点撒播2.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实现连续31年无森林火灾。整理复垦灾毁土地8496亩,新增耕地2323亩。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115处,完成河道疏浚44处、堤防建设17.62公里。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4处,解决了1.2万余人安全饮水问题。

城乡体系不断完善。严格执行“一心两廊四区”城乡体系规划,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协调,倾力打造全域覆盖、特色鲜明、风情浓厚的城乡体系,以县城为中心,以水磨、映秀、绵为区域中心的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11个特色魅力乡镇彰显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休闲广场、健身场所、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全面建成,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13个精品旅游村寨、8个幸福美丽村寨和省级新农村示范县阶段目标顺利通过验收,村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三打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为标准,科学布局村庄,优化民居设计,完成1.28万余户农户“五改两建三清两调”,111个村基本建成“一中心、五畅通、九配套”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39.5%。

二、民生为本,成果共享,社会事业实现新提升

教育事业恢复发展。善用教育重建成果,规范教育硬件管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狠抓“两基”提高工作,“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认真落实藏区“9+3”职业教育计划,接受牧区402名“双语”初中学生入学,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7人。全年免除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1.9万余人次,为1.4万余人次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资助经济困难家庭高中生607人,接收244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三江小学、绵中学等4所中小学校顺利通过州级寄宿制标准化示范学校验收。强化师风师德培养,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养成教育,大力实施国培计划、对口支教助教活动,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得到提升,2010年普通高考升学率76%,超省平均升学率10%。阿坝师专重建加快推进,威师校重建顺利完成。大力开展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和环境治理,建立教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卫生计生优质便民。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积极打造移动诊疗服务体系和县域医疗服务共享体系,以“思蜀援川—健康汶川”项目为支撑,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了6.5万名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着力于医疗机构软实力的提升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完成县中医院和水磨卫生院合并,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大力开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工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三为主”、“三结合”,积极开展地震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免费服务及时兑现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科技服务不断加强。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认真开展科技宣传、普及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养、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科技信息网络,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猕猴桃、中药材、青脆李等科技示范园4500余亩,引进果蔬等新品种112个,发展科技示范户81户,农村科技服务不断加强,科技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抓好科技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等基础性工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完成《崛起之路》、《“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等课题研究25项,科技工作在推动汶川灾后重建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提供了科技支撑。

文体广电健康发展。县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竣工交付使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地震遗址保护和地震文物征集力度进一步加大,《羌族文学》办刊水平不断提升,《震中汶川100个惊心动魄》、《汶川时空》等书籍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完成了《西部体育公园》规划,并加大了西部体育公园建设的对接力度。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和文化活动,“百村同唱感恩歌”活动深入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县域光纤网络全部更新,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200余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万余户,有线电视网络和节目质量超过震前水平。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刊播宣传稿件4万余篇(条、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保障阳光惠民。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等十大民生工程,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家电下乡等惠农补助2858万元,受惠群众9.8万人次。抓好就业促进工作,转移农村劳动力1.4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41个,发放社保补贴993万元、岗位补贴21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因灾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力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纳入城市低保6.29万人次,纳入农村低保22.9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39万人,参合率95.6%,补偿5.38万人次943.9万元。加强劳动关系处理协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衣物、棉被、粮油等过冬物资储备,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建成廉租房880套、安居房和公租房2364套,确保住房困难户和拆迁安置户住上安全新房。加大扶贫帮困力度,1.2万余名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0元,同比增长17%。城乡群众安居、就业、看病、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既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精神文明成果丰硕。坚持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重建“两手抓”,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深化发展”、“学、唱、树、促、推”等活动,加快推进“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两纲”,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情系玉树、舟曲灾区同胞,积极开展募捐救助活动,募集资金274.5万元,支持灾区同胞重建家园。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个,州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14个。

第六次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汶川县年鉴》(2005-2008)编印完成。邮政、气象、保险、外事台侨、残疾人、老龄、无线电管理、防震减灾、保密、供销、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三、把握重点,标本兼治,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客观审视社会亚文化现象,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痛下决心、下沉力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活动,化解重点项目征赔拆迁、企业搬迁、移民安置等矛盾纠纷553起,实现“三零”、“三无”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净化重建环境活动,平安汶川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严打”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93人,确保全县社会治安稳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兵役、预备役和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安全形势持续好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工矿企业、危爆物品、公众聚集场所、旅游市场、学校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基层专兼职安全员作用,强化基础工作和薄弱环节管理,及时排查治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火险等安全隐患。全年发生各类事故149起,同比下降17.7%;直接经济损失61.5万元,同比下降63.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社会管理成效明显。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全州率先组建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设立乡镇民兵应急救援中队,突发性公共事件和防灾应对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商业欺诈、偷逃骗税、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产品质量、农资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秩序有效规范。加强物价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持了物价基本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有效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以“三百”示范工程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坚持“六个结合”,县、乡、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配齐配强城管、保洁人员,扎实推进“六子”、“五乱”治理,大力实施村容村貌美化工程,新增生活垃圾收集设施201套、庭院绿地16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2万吨。大力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引导和规范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塑造了现代、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四、依法行政,高效务实,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加快职能转变,建设高效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县政府工作部门整合为24个,按照“大股制”的改革方向,调整部门职能38项,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职责权限更加明晰。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7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倡导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强化督查督办,落实目标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效能。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权力运行监督,认真执行“三问”责任制、行政过错追究制,完善执法程序,增强执法透明度,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19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41件,办结率100%,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认真应对网络舆情,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公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推进了依法治县进程。依法完成第八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听取意见,虚心接受评议,不断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强化政务公开,建设开放政府。严格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政务公开内容,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中国汶川”门户网站逐步成为宣传汶川的重要窗口,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促进群众进一步了解、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落实廉政准则,建设廉洁政府。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注重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坚持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民生工程的项目和资金监督检查,规范执行工程招投标、资源招拍挂、政府采购,全年进行工程建设招标291件次,节约资金2.18亿元,节约率17.6%;政府采购216件次,节约资金2259万元,节约率16.4%;完成审计项目25个,工程审减200万元,审减率12%,确保廉洁重建、阳光重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负重前行、奋力爬坡,我们不畏挫折、铭恩奋进、迎难而上,任务异常艰巨,历程异常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得益于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的倾力援助,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超常付出、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口援建工作者、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恢复制约因素多,恢复周期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二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群众增加收入任务异常艰巨。三是灾后重建成果管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部分资产闲置。四是税源增长乏力,管理运行成本大幅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五是生态环境脆弱,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土地、矿产等生产要素匮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约束加剧。六是灾后重建利益调整与群众的预期不对称,群众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维稳形势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举全县之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总体目标和2011年工作安排

 

总体看来,“十一五”时期原地起立基本实现,发展之势强劲蓄积。“十二五”时期,是全县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发展动能的释放期、振兴崛起的黄金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以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乘势而上的锐气,登高望远、高点起步、加快发展。

“十二五”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一主五化三加强”发展思路,进一步推进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实施民富村美、产业振兴、项目推动、城镇拉动、固本强基、革新洗面、法德联动、人才兴县等八大战略,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高地和枢纽型现代物流、旅游大通道,全面推动汶川发展起跳和长治久安。

“十二五”发展定位: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全面开放开发、加快藏区跨越发展、广东对口帮扶和灾区振兴计划等战略机遇,积极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加快驶入广东发展快车道,大力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努力建设“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科教汶川、健康汶川、低碳汶川”,把汶川县建设成为灾区振兴新的增长极、四川经济西进桥头堡、新型经济发展示范区。

“十二五”战略目标:未来十年,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梯度建设发展。2012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48.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基本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22.2%,三次产业结构为46036,人均生产总值9万元;辖区财政收入3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基本建成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中心、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羌禹文化生态集中体验区、川西北高原地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汶川感恩发展体验基地。202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较“十二五”再翻一番。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壮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在全州全面小康社会前列,进入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经济总量前5位、人均GDP前3位。

“十二五”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抢抓机遇、用好政策、科学谋划、超前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一枢纽三集中两基地”。

    各位代表,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县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围绕“十二五”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强劲起航谋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举、求非常之效,竭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县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全面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区发展振兴的独特机遇、中央和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特别机遇,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巩固和提升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开局之年开好头。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52亿元,同比下降4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同口径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18.2%;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23%;旅游总收入达到8.7亿元,同比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5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同比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4%以内。

要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稳一转二进三”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打好“西部牌”、“重建牌”、“资源牌”,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三新”工业、“三精”旅游,把我县建成功能科学、产业集聚、生态宜居的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高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三高农业。全面实施民富村美战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整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建设。以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农牧业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甜樱桃、猕猴桃、花卉、现代畜牧业为主的“两桃一花一牧”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四千万工程”。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加快建设汶川大樱桃加工基地,力争5月竣工投产;完善提升九寨茶业加工基地,确保3月全面生产营运;加快永君鸭业加工基地建设,力争5月12日前全面投产,为建成川西北高原地区最大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奠定基础。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岷江”牌、“羌芽”牌、“西羌”牌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品牌知名度,以品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健全完善农民专合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增加值达到2亿元,同比增长23%和22.4%;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同比增长20%,力争增长25%。

推进工业新型化,打造三新工业。深入开展“工业推进年”活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以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为重点,以桃关工业园区、雁门工业园区为补充,以广东汶川工业园、绵农畜产品加工区为幅射,加快工业发展振兴。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以铝产业和锂产业为龙头,扎实推进25万吨铝型材加工、100万吨水泥、1万吨基础锂盐及深加工、200万平方米中高压铝箔、中成药系列产品生产加工,重点发展生态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工业。广东汶川工业园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新材料为主导,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沿海前沿科技构筑现代产业链,积极支持兴华玻璃、力晖食品等入园企业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见效。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实现“三高一低”工业粗放模式向低碳环保效益型发展转变,加快建设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推进旅游国际化,打造三精旅游。坚持以旅游发展为先导,以创建国家级景区为载体,围绕藏羌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做强“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两大文化旅游品牌。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起跳方向,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加快生态养生、民俗体验、自驾观光、感恩文化体验和地震主题游等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升三江、水磨国家AAAA级景区功能,加快映秀旅游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进程,确保2011年创建成功。精心筹备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全面展示汶川重建新形象。建立完善汶川旅游网,力争映秀、水磨、三江、卧龙等重点旅游景区进入国际旅游指南,提高汶川旅游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全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40%。

推进文化市场化,打造特色产业高地。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古羌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等资源和汶川“活化石”的文化内涵,采取外引内联方式,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以文化旅游、会展论坛、演艺展览为支撑的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以“三村两镇一谷”为载体,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和传承人培养力度,丰富文化展示体系,竭力打造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富于内涵的羌禹文化生态集中体验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魅力城乡体系。全面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以“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为重心,着力打造亦农亦游新业态,在产业互动中加快城乡共融,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县城、映秀、水磨等城镇为重点,精心打造县城“一带、一线、一街、两馆、三广场”,完善城镇景观风貌、城市绿地系统及水、电、气等市政专业规划,抓好县城、映秀、水磨、绵、三江水乡藏寨夜景观、水景观、绿景观设计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位。注重村镇向产业靠拢,产业向村镇延伸,以中心镇、精品村、幸福美丽家园为突破,连片推进镇村发展、组团式发展,打造宜居、休闲、旅游精品城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五改两建三清两调”,完善“一中心、五畅通、九配套”基础设施,整体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建立健全县城和乡镇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努力实现城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增强发展后劲

按照“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好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工程、“5.12”十大献礼工程。成功承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投资3000万元提升三江、水磨、映秀、绵、威州等乡镇旅游基础设施,确保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顺利召开。汶川工业园区建设:广东汶川工业园、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亿元,加快桃关集中发展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建设,完成雁门工业园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汶崇旅游通道建设:力争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7.34亿元的汶川至崇州旅游公路。特大泥石流地灾治理今年汛期前完成映秀防洪堤建设,年内完成全县地灾治理续建项目。农业“四千万工程”:年内猕猴桃产业基地达到2.5万亩、总产300万公斤;大樱桃产业基地达到1.5万亩、总产250万公斤;新建以鸡、鸭、猪、羊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年出栏达到460余万头(只);现代花卉基地达到500亩、总产花卉500万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着力打造“一区两廊三组团七景区”,力争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建成78个幸福美丽村寨,完成8个特色魅力乡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县精品旅游村寨总数达到20个。创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年内完成映秀旅游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00万元,确保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农网完善工程:年内完成35KV、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完善工程投资1亿元岷江东岸旧城改造:年内完成前期三通一平工程投资1亿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前,完成县档案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政法小区、新汶川大酒店等十大献礼工程。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依托全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全州建设四川经济西进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突出西北,畅通东南,打通进出口,畅通内循环,通达州内外,加快映秀至县城高速公路、映秀至卧龙公路、粤汶公路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高速公路和水磨至崇州二级公路,加快形成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中心。大力推进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全面完成漩三公路、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安保工程,提高通行运载能力。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饮水安全、集雨节灌等工程,恢复改善灌面2000亩,解决7200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映秀、银杏等重要河流河段防洪疏浚和黄岩、中坝、阳光家园等堤防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能源信息建设。全力推进映秀湾电厂、草坡电厂恢复发电和福堂电站、下庄电厂技改扩容加快35KV及以下城乡电网建设,实现县内主要区域电网互联,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太阳能、沼气等生态环保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信息安全、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着力打造“一高、两宽、三精”通信基础网络,提高信息保障能力,推进广电通讯全域化覆盖。

加快生态环保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6万亩。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做好地震灾毁土地复垦整理竣工验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水电、铝业、磁材等生产企业的技改工程,做好企业废渣、废气等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电石尾渣、锂产品尾渣、硅微粉综合利用等研究开发。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规范处理机制,建成1.5万个农户垃圾收储点、111个村垃圾收集池、10个乡镇垃圾回收站,建好两座垃圾填埋场,实现城乡垃圾100%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以成果巩固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管理

以巩固和提升灾后重建成果为目标,建立“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实施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5%,推进藏区“9+3”职业教育,办好异地“双语”初中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整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75%全力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高中入学率达到85%、高考升学率达70%以上。积极支持阿坝师专“专升本”,推进威师校、阿坝电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认真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不断完善卫生计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信息系统,构建城乡居民健康和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力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产业基础,开启健康文化,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大力开展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活动,认真落实计生“三项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切实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不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作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姜维城文化遗址、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完成西羌文化街、水磨镇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申报工作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汶川县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西部体育公园规划实施和羌禹艺术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不断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强化税收征管,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制,确保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收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按照“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的要求,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杜绝“要人、要钱、要机构”,着力保障“三农”、教育、科技、民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公共财政服务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亿元,同口径增长23%。建立完善灾后重建成果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汶川羌禹、禹城城投国资公司投融资平台造血功能,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成果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金融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筹建汶川农村商业银行,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担保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为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四、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进一步扩大就业。继续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优化就业环境,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就业650人。促进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培植商贸服务、旅游服务等相关行业,突出发展高端商务、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增加就业岗位1000个。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作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致困家庭人员等就业问题,确保群众“有产业、能就业、快增收”。

进一步实施扶贫帮困。以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藏区扶贫、革命老区扶贫项目为载体,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科学编制扶贫规划,认真开展高半山、库区周边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生存调查和帮扶工作。大力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创新扶贫帮困评价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推进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4.2万人稳定脱贫。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进一步推进十大民生工程万名妇女羌绣致富工程:以银杏乡东界脑羌绣基地为载体,培训万名妇女羌绣技术。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在11个乡镇实施百村千户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千户安居工程:在县城及雁门等乡镇建设拆迁安置房、安居房、公租房、商品房等1600余套,并配建适当比例廉租房,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千名教师培训工程:开展岗位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等,组织培训教师1000人次。全民卫生健康工程:构建移动诊疗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健康创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漩口、三江等7个乡镇建设中医健康养生基地,启动汶川西部体育公园建设,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因灾双无农民社会保障工程:将因灾失地无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县城周边地灾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改善堡子关及县城周边生态环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保障全县111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全年保证放映1000场以上。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在11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建设,为农户提供安全、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百村信息化建设工程:所有新建小区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光纤网络、电信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新建无线基站21座,力争无线网络覆盖所有行政(自然)村。

进一步加强社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工协会、社工管理机构、社工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筹备建设,加快发展大同社工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矛盾调处、权益维护、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使用、激励制度,发展壮大社工服务组织,稳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技创新,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深加工开发,实施高原特色树莓、天麻种植等农业科技项目1000亩。密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创新协作,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科技创业园。依托广东科技优势,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按照“借助外力、激活主力、合力攻坚”的思路,积极引进、鼓励科技型人才进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培训、分配激励和考核评价等机制,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做到以环境吸引人才、以制度激励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深入实施开放合作。建立完善后援建机制,力争我县部分重点项目纳入广东省发展规划,借力广东融入发展快车道。继续开展“开放合作年”活动,以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为载体,积极举办大禹文化旅游节、大樱桃节等节庆活动依托资源优势,优化招商环境,上争国家投资、外引客商发展、内聚民间资本,加快引进关联度大、牵引力强的企业,今年力争新引进2-3户上亿元企业落户我县。

六、以稳定和谐为要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保障民生民安,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不断丰富精神家园建设内涵,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方向感、安顿感、光明感、温馨感。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加大对“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防范打击力度,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建设并举,以安民、助民为重点,加快“天网工程”、乡村警务、旅游警务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厉打击沙霸、路霸、村霸和涉恶势力等违法犯罪,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汶川。加强群众和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体系,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学校、公众聚集场所、工矿企业、旅游市场、危爆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力整治市场秩序。加大食品、药品、工商、物价等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商业欺诈、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重点治理非法占用矿产、砂石等国有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围绕地震遗址、地震博物馆、抗震救灾纪念园、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展馆、陈列室建设,着力建成“三基地一窗口”展示体系。深入推进“感恩教育、深化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用感恩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把我县建设成为感恩发展体验基地,将灾后重建的物质成果转化成为精神财富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切实做好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坚持发展为上,切实增强执行。把抓落实、提效能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深化财政、卫生、土地等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好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目标考核、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正确运用行政权力,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坚持服务为本,办好民生实事。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事关群众利益的事,要用心办、细心办、耐心办,让群众满意;事关群众安全的事,要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保一方平安。把新增的可用财力重点用在改善民生上,多举利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多解困民之忧,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公正为范,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完善和加强政府内部监督,促进政府行为依法、公平、公正。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促进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快推进法制化进程。

坚持廉洁为要,严肃政风政纪。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监察、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中的违规违纪问题,有效预防各种腐败行为。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量布裁衣,降低行政成本,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

各位代表,浴火重生的新汶川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十二五”的光辉事业需艰苦铸就。让我们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树争先之志、鼓争先之劲、聚争先之力、闯争先之路,加快汶川发展起跳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